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欢迎光临:合肥市佛教协会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合肥佛教 > 淝水佛源 >

合肥的寺庙庵观

时间:2014-11-07 16:12   来源:转载   作者:李云胜 安娜 湏子 栏
  缘起 本文来自于网络,多数是别人写好的,只不过较为分散,做了一个整理汇集。于是有了这篇对合肥历史上寺庙道观等的传说资料。 资料来源于李云胜:《二郎庙无人把香烧》、《刘公祠旁的悠悠岁月》、《大圩曾有隍城庙》、《蒙在六谷祠上空的那层薄雾》、《跑马溜溜的北马道》、《徘徊在益民街的日子里》、《八蜡祠,凤凰拜朝,一句古瑶,打开回顾合肥历史的一个窗口》、《白衣庵的故事》、《考前参拜之地——学宫 》、《此处不见文昌宫 》、《十里庙:那次浪漫的邂逅 》、 《短短仁和巷:留下几多岁月烙印》。 安娜:《与庙街有关的回忆》、《天王巷:巷内曾有天王寺》 、《观音庙:香火鼎盛,善信不绝 》。 湏子 :《梅缘梦记》合肥篇。 栏杆拍遍:《城隍庙/思惠楼与娘娘庙 》、《曹操“教弩台”/“明教寺” 》等。

 1.序 2.老合肥的寺庙庵观及历史传说 3.合肥现存的寺庙庵观  
 
1.序 

    《嘉庆合肥县志·古迹志》记载了合肥城内的坊与寺观。共有坊20 座,道教场所宫6 座、观5 座、庙2 座,佛教场所寺11 座、庵13 座。 

    解放前合肥城内比较重要的建筑是城隍庙以及与科举文化有关的文昌宫、奎星楼等。除此之外,便是大量的寺观等反映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建筑景观。合肥名谣有云: 一人巷,难过车轿。二郎庙,无人把香烧。三孝口,三子尽丧。四牌楼,范家修造。五里寺,和尚不走正道。六谷祠,遗址难找。七桂塘,丹桂香飘。八蜡祠,凤凰拜朝。九狮桥,正对三国古庙。十字街,十分热闹。 合肥寺观遍及府县、村落,民间更有六观、七寺、八庙、九宫、十三庵的说法。这些庙观建筑对合肥地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嘉庆《合肥县志》记载,合肥城内外存世的佛教寺庙83座,庵16座,道教宫观13座。

    这些宗教建筑历经风雨沧桑,绝大部分已消失在历史深处,仅以地名流传于世,如三里庵、十里庙、五星寺、二十里小庙等;有的还依然保持香火不辍,如明教寺、开福寺、马政寺、西庐寺、浮槎寺、莲花 庵、月潭庵等。还有反映祖先祭祀及英雄功臣崇拜的各种宗祠,反映自然神灵信仰的社稷坛、城隍庙等。如祭祀驱逐蝗虫刘猛将军的八腊庙,祭祀建筑行业祖师爷鲁班的鲁班庙,祭祀宋代为抗击金兵保卫合肥而殉难的姚兴父子的姚 公庙,祭祀西汉名将李陵的李陵庙,祭祀南宋抗金名将牛皋的牛寨寺,祭祀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建立者杨行密的吴山庙以及祭祀唐朝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的洗马寺等。

     《嘉庆合肥县志·风土志》记载有民众每年清明、十月朔日、除夕时祭拜先人。而对于没人祭拜的鬼神,便有了郡厉坛和乡厉坛的设置。郡厉坛每年清明、七月望、十月朔日会有守土官拜祭鬼神。与鬼神的崇拜几乎同步的就是对神仙和先人的崇拜。像对人类祖先神的女娲、伏羲崇拜设立的女娲庙、伏羲庙和三皇庙。关帝庙。另外巢湖圣妃的信仰是比较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对关于巢湖的传说加以信仰化。 合肥佛教,历经兴衰,至清代中叶进入鼎盛时期。据嘉庆八年(1803年)《合肥县城郭图》绘载,当时合肥地区的寺庙多达40余所。民国以后,虽渐衰微,但仍有“六观七寺八庙九宫十三庵”之说。 据《嘉庆·合肥县志》里的详细统计:六观,即百鹤观、玉虚观、永贞观、梅溪观、梓潼观、崇宁观; 七寺实际是八寺,即明教寺、罗汉寺、万寿寺、地藏寺、天王寺、五星寺、广华寺、华祖寺; 八庙实际远不止八庙,即府城隍庙、关帝庙、东岳庙、南岳庙、火神庙、龙王庙、潜山庙、二郎庙、杨将军庙、县城隍庙、后土庙、小将军庙、太平庙、马神庙、三皇庙、八蜡庙、刘猛将军庙、都土地庙、雷祖庙、鲁班庙、观音庙、将军庙、金龙四大王庙、旗纛庙、乔张二公庙; 九宫,即佑圣宫、左圣宫、北极宫、天后宫、文昌宫、中圣宫、万寿宫、白圣宫、崇宁宫;十三庵实际是二十六庵,即月潭庵、万福庵、慈慧庵、水晶庵、睡佛庵、清华庵、江宁庵、延寿庵、莲花庵、慈云庵、圆陀庵、观音庵、万缘庵、普济庵、三教庵、弥陀庵、三义庵、准提庵、华祖庵、护城庵、白衣庵、求心庵、三里庵、肥宁庵、吴氏清求庵、观音刹。 

2.老合肥的寺庙庵观及历史传说 

    罗汉寺(兴国寺,北马道巷附近,明教寺后) 罗汉寺应该是民间的叫法,真正的名称是兴国寺,寺庙的门头牌匾上是“兴国寺”三个金色的大字。不过那里的香火到了抗战胜利以后已经不旺盛了,一度成为国民党广播电台的驻地 因为地处老城区,昔日北马道巷周边都是热闹的地方,前面是东大街,后面是罗汉寺巷,附近还是著名庙宇集中的地方。在《合肥县傅城郭图》上看到,今天的明教寺周围,清朝的时候聚集了罗汉寺、白鹤观、东岳庙等,那时就是香火缭绕。 

    五星寺(阜阳路中段的五星寺巷内) 据《合肥地名谭》介绍,五星寺旧址在今天阜阳路中段的五星寺巷内,即市政协原办公楼北侧,在旧城改造时拆除。过去的住持叫性空。 五星寺在上世纪80年代旧城改造时被拆除。当时为了纪念这所寺庙,修路时保留了五星寺巷。 

    华祖寺(飞凤池东侧) 
    广华寺(解放电影院后) 
    天王寺(安庆路与长江路间天王巷内) 在靠近大西门处,有几条东西向并排着的古老巷子——天王巷、金巷、井梧巷。听这些或市井或细腻的名字,便能想象得出当年的光景。其中,金巷是因巷内有金家祠堂而得名,井梧巷是因古井多梧桐多而得名。这天王巷名字的由来,则是因为巷内曾有一座天王寺。 天王巷南起长江中路,北起环城公园路,长约150米,宽30米。 在天王巷里居住的老人们,都说这巷子叫这名字是因为在巷内曾有一座天王寺。在嘉庆年间《合肥县志》的合肥城图里,就能很清晰地看见合肥西门天王寺的所在位置。 

    在古代合肥,曾有“七寺八庙九宫十三庵”一说,其中“七寺”(实际是八寺)即明教寺、罗汉寺、万寿寺、地藏寺、天王寺、五星寺、广华寺、华祖寺。 老人说,天王寺庙宇不大,但具有很长的历史,还曾在这里发掘过文物。有资料记载,1975年在合肥原天王寺旧址施工时,发现了明代瓷器。 听长辈们说,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合肥,在大西门一带与守军展开激烈战斗,打得相当惨烈,而天王寺也未能幸免,在那次战火中毁于一旦。 曾听说合肥的天王寺因供奉主神是托塔李天王故名,但由于年代太久远,也无从考证。 此外,天王巷内过去还有两座庙宇,一座是将军庙,还有一个是华佗庙,在抗日战争之前,庙宇的遗址还依然存在,只可惜战火之后,只剩下一片狼藉。 老合肥说,他们搬来的时候,天王寺就已经不在了。巷子两边是普普通通的小平房。只有一个水塘还在,叫做“放生池”。放生池原在天王寺庙前,为寺庙附属。众所周知,放生池是许多佛寺中都有的一个设施。一般为人工开凿的池塘,为体现佛教“慈悲为怀,体念众生”的心怀,让信徒将 各种水生动物放养在这里。九华山化城寺门前有一放生池,而在城市之内的放生池,却并不多见。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旧城改造,建造楼房时便把这水塘填实了。 




    明教寺 明教寺位于合肥市逍遥津公园南面的的教弩台上。相传曾是曹操点将台,台高五米,广四千平方米。曹操曾四次到合肥在此临阵指挥,“教强弩五百”,以狙击东吴水师,故称教弩台,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据清朝《嘉庆庐州府寺》记载:“南朝萧梁天监年间,魏武教弩台上始营佛刹,铸宝像,谓铁佛寺。”由此可见,明教寺历史悠久,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铁佛寺在兴建一百多年后,毁于隋末兵变。唐朝大历年间,在废墟中挖得铁佛一尊,高丈八,庐州剌史裴绢奏告朝廷,代宗皇帝李毅诏令重建,定名“明教院”。明朝以后改称“明教寺”,沿用至今。明教寺历经沧桑,至清咸丰三年复毁于战火,太平天国将领袁宏谟于天国失败后,慨叹“英雄气短,佛海春长”,便遁迹空门,隐于肥西紫蓬山西庐寺,取法号通圆。明教寺是西庐寺的下院,属禅宗临济派,远代祖师谱已失无稽,通圆驻锡明教寺后,寺宇破残不堪,立愿重修旧观。他浪迹天涯,经过十多年的苦行募化,于光绪十一年(1886年)夙愿终偿。现存的大殿和后殿,仍保留原建筑风貌。在出土的石碑上载有教弩台和明教寺的史况,唐人吴资诗曰:“曹公教弩台,今为比丘寺。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这是对教弩台历史演变的写照。 教弩台原在老城之外,宋朝时候,合肥城扩建,台址才被圈入城内。此后,合肥城虽经历了无数风雨,但教弩台始终屹立,并成了合肥兴衰沉浮的历史见证。 随着朝代的更迭,在多次的战火中,明教寺屡经盛衰,到清代咸丰五年全部毁于战火。现在的明教寺主体建筑为光绪年间所建。 

    明教寺门前原为南向直上台阶,33级,后为便利街道交通,直阶改为东西双向。在台阶前面,立着两只高达数米的石狮。石狮线条粗犷,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 沿台阶进入前殿天王殿,殿东厢建有“三国文物陈列室”,陈列着当年魏、蜀、吴军队旗帜,战场上使用过的刀枪剑戟,以及与教弩台有关的强弓硬弩。墙壁上有诗人刘夜烽手书的绝句:“貔貅百万举刀弓,誓夺江东气似虹。横槊高歌雄一世,骑兵无奈遇东风。” 前殿与大雄宝殿之间是个雅致的院落,古柏婆娑,三只古雅朴拙的大香炉,青烟袅袅。绕过香炉便是大雄宝殿,门上方悬挂的泥金大匾为赵朴初先生题写,而红墙上的“南无阿弥陀佛”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则是弘一大师(李叔同)的珍贵遗墨,非常难得,是明教寺书画中的珍品。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五尊佛像,为明教寺镇寺之宝,全部来自北京。据《江淮文史》专文《北京请佛记》记载,合肥市曾派人三上北京请“佛”。在北京文物部门大力支持下,明教寺请回了这五尊佛像。殿内两侧为十八罗汉塑像,形态各异,神态逼真。大殿左侧的大钟为清道光年间铸造,声音悠扬清远,撞击时其音可传遍老城,是寺里不多的历史文物之一。 

    宝殿东面是卧佛殿,往后是地藏殿,东南角为寺内花园。花园虽不大,但筑于园内高台上古亭之内的古井和听松阁两处古迹却很有来历。相传古井是当年魏军汲水所凿,因高出地面屋脊被称为“屋上井”。此井在晋代得到整修,井栏周围现尚存“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一行字,由此可以推算出这口古井已有1700多年历史了。井沿内周的20多条深沟,是汲水绳索长期拉磨形成,它仿佛在向人诉说着屋上井的历史沧桑。 著名的听松阁在小花园的东南角。听松阁旧址原为一土堆,传说曹操曾站在此处操演水军,后人便在此砌台纪念,取名“听松阁”,阁上题有“教弩松阴”四字,是闻名的古“庐阳八景”之一。原来教弩台上并无松树,因为庐州夏天炎热,士兵难熬酷暑,曹操便令广植松柏。松树长成后,清风袭来,松涛阵阵,从此,“教弩松阴”便成为合肥的一个著名景点,听松阁也由此得名。被称为“庐阳八景”之一。阁上撰有楹联:“教弩耸高台不为炎刘消劫难,听松来远客谁从古佛识真如。”登监其上,心旷神怡,令人不禁发怀古之幽情。

     位于听松阁西侧的“归西冢”,因葬有颇具神话色彩的一龟一鸡而得名。明教寺现存主体建筑是清光绪年间所重修。传说当时主持通圆上人除了传经布道,最大的业余爱好便是以养龟为乐。他所养的这只龟与其相伴时间较长,也很通人性,听到经声即口角张合,作念诵状。此龟在僧人唱颂时,便作“之”形爬行,四脚疾驰,像在闻歌而舞。通圆上人圆寂后,此龟也抑郁而终,被僧人葬于这个地方。1938年5月合肥被日军占领后,当时明教寺的主持藏印和尚不甘屈辱,饮毒殉节。藏印在世时曾养一只雄鸡,传说凡藏印上殿念佛,此鸡必亦步亦趋跟随。此鸡无疾而终后,藏印将它葬在龟冢附近,后人便统称此处为“龟鸡冢”。由于“龟鸡”与“归西”音近,人们说久了便把它谐音为“归西冢”了。 据清嘉庆《县传城郭图》载:“合肥城郭有寺院四十余所,明教寺规模宏伟,为众寺之冠,明教寺为明朝院式建筑,山门朝南,从两侧拾级而上,循序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西侧有法堂、方丈室,后殿两翼为寮房、藏经楼及齐堂(原禅堂、客堂已由改建的客厅取代),布局严谨,错落有致。

   明教寺继通圆之后,有学道、赛陀、精慈、三根、梦东、藏印、妙友等和尚住持,对寺院建设和弘扬佛法均有诸多贡献。
   学道,浙江湖州人,据浙江普陀山文史馆保存的《光绪皇帝御批碑文》记载:“光绪二十五年,安徽省合肥县明教寺住持僧人学道,请领藏经,维时因龙藏经无存,其版片在柏林寺,尚属全备尼衙门奏明,由请经人自赴柏林寺刷印。”据传明教寺最早收藏的一部《康熙龙藏经》即为学道从北京柏林寺拓印的版本。辛亥革命期间,不道感于人间佛教旨在弘扬佛法,于是离开明教寺去南京楼霞寺拜谒曼殊大师,经推荐到金陵刻经处担任编撰工作,刻印佛学书籍,广为流传。
   赛陀,湖北黄石人,师从通圆法师;驻锡明教寺,做苦行僧,浪迹天涯,十方募化,三年归,筹资甚丰,为完善庙设施,惨淡经营,先后为全堂佛像装金,增置钟鼎法器,兴建禅堂甫定,于1915年再次北上募化,在化缘于皖系军伐段祺瑞时,陈述寺院建设事,因段祺瑞本为合肥人,且信佛虔诚,遂赠与功德银洋五百元及日本大正《大藏经》一部。自此,明教寺在建制规模上,佛、法、僧三宝齐备,千年古刹,更见庄严。
   梦东,安徽岳西人,他在任朝间先后举行过三次传戒,一次为幽冥戒,一次十戒,一次五戒,三次受戒的四序大众共五百余人,堪称为一代法事活动的宗师。
   藏印,安徽亳州人。1938年春,日寇进攻合肥,国民党不战而逃,城内死于炮火的黎民百姓,尸横街坊,惨不忍睹。藏印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不避艰险,会同红+字会,组织人力,收尸掩埋,据统计在半个月内共埋尸千余具。合肥沦陷后,1939年日军派“日莲宗”和尚衙藤春海进驻明教寺,成立所谓“新亚佛教会合肥支会”,自命为会长,对合肥地区的佛教进行奴化统治,采取威胁利诱手段,挟藏印出任傀儡副联,藏印激于民族气节,不甘屈辱,遂以身殉国殉教,消息传出后,全城有识之士义愤填膺,纷纷组织悼念活动,激起敌后抗日怒潮。
   1949年后,党和政府曾拔款维修明教寺,安顿僧人生活,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然而一场“文革”浩劫摧毁了这一祥和景象,明教寺除殿宇幸存外,佛经佛像及佛教设施均毁于一旦,僧人被监管,寺院变成红衙兵司令部,继之寺院被外单位进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拔乱反正,落实政策,寺院归还僧人管理,政府又拔专款38万元,进行修整。北京市有关方面赠送明朝铜佛五尊,寺内自筹资金添制观音、地藏、罗汉等樟木佛像32尊并全部装金,还配制了佛龛、法器、楹联、宝鼎等基础设施。此外,还订购了《中华大藏经》一部,最近,台湾佛教界赠送影印版《大藏经》两部,明教寺现为安徽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1949年后,懒悟法师任明教寺监院,他悟性过人,多才多艺,出家后除潜心钻研佛学哲理外,勤攻书画,技艺日臻精湛。其山水画初学四王,晚年致力于石涛、石溪的技法,直逼云林,深受当代画坛赞誉。1969年懒悟于合肥月潭庵圆寂,终年69岁。
    明教寺现在僧人20名,在方丈妙安法师带领下,明教寺的设施和体制已初具规模,佛、法、僧三宝齐备,千年古刹,又现辉煌。
   1995年合肥市开展“十景”评选活动。原庐阳八景的“教弩松荫”榜上有名,改称“教弩梵钟”,被列为合肥的新十景之一。教弩台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明教寺则为国家重点开放寺院,把教弩台的史迹和明教寺的梵钟,两者合二为一,古今兼顾,相得益彰。 

    开福寺(大蜀山麓) 开福寺原坐落在合肥市西郊大蜀山上,据史料记载,开福寺建于唐贞观年间,距今约1377年,相传慧满法师在此大演《法华经》,为百姓祈雨救生,超度渊济龙神,留下弘法利生、世代称颂之佳话。曾一度兴 盛,1938年日军侵占合肥时,日本兵进驻大蜀山后,开福寺也随之被 毁。 为了传承佛教文化,合肥明教寺方丈妙安法师发起并组织重建开福寺和500罗汉堂。工程占地10多公顷,总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内有五百罗汉堂、慈恩塔、大雄宝殿等。 开福寺成为合肥最大的佛教道场,也为合肥市增添一处景点。 

    青龙寺 合肥紫蓬山南麓有一座青龙寺,相传为西汉初年所建,距今已有千年,苏东坡遭贬谪时曾经来此避难,还留下一方长一尺二寸、宽七寸的巨型砚台。“就是因为这个砚台,青龙寺的名字后来才不复存在。”   原来,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为了寻访这方砚台,特意来到青龙寺。感觉“青龙”两字冲犯圣讳,于是将“青龙寺”改为“白云寺”。以前青龙寺规模很大,改为白云寺后屡遭战乱摧毁,目前仍在重建中。 

    义仓寺 关于义仓巷由来,有人说这里曾经有一个大户人家的粮仓,后来官府在灾年借来为百姓发放救济粮,老百姓为感谢这座粮仓帮他们渡过难关,遂称这条巷子为义仓巷。对于这种说法,老住户予以否定:“这义仓巷嘛,是因为当年在巷口那儿有一个义仓寺,义仓寺可大了,在当时可是与明教寺齐名的啊!那也是十分了得啊!” 后来,那座规模巨大的寺庙在抗日战争前被拆掉了。 

    澄心寺 金斗河北岸的水西至合肥市第一医院那方向走去,据说那地方原叫“藏舟浦”,藏舟浦有“澄心寺”,相传因张辽曾藏战舟而得名。始建于北宋,又名“澄惠寺“,清末已毁。有楹联:“我门中、缔结福缘,岂惟在一炷清香、几声佛号;你心里、能全善果,自会是秋生桂实、春茁兰芽。” 

    万寿寺 万寿寺,在市区大东门内, 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兴建时有高僧一庵和尚,认为寺门面北,“宜为南山祝愿”,因而命名。清代时,合肥产传统手工丝织品“万寿绸”,即因机房设在此寺旁而得名。寺早废,今已不存。大殿联:“金阙启宏观,依昔云头来紫气;沙门论佛法,从今脚底绝红尘。” 

    西庐寺 西庐寺位于“九朵莲花开佛国、五龙簇珠紫蓬山” 的合肥市紫蓬山风景区内。皖中名寺西庐寺,始于汉末李陵庙,至李唐年间钦赐额曰:『西庐寺』。此后,因战乱屡经兴废。 明万历八年,当地吴、程、刘、卞诸信士集资添建玄武殿;清初,僧静澄募化建造大雄宝殿;康熙年间,僧鉴容智公卓锡于此,乃大修梵刹,创建丛林,为一代开山始祖;咸丰时,寺毁于战火;同治年间,太平天国失败后,杭州守将袁宏谟投身西庐寺,募化重修殿宇百余间,明教寺殿宇数十间。通圆主持了隆重的开坛传戒法会, 被尊为“西庐寺开山中兴第一世传灯祖师”。同时,北上求的一部《龙藏全经》(原经名《大藏法》,此全经达万卷,极为珍贵。使西庐寺成为皖中名刹,李陵山也因此成为“庐阳第一名山“ 西庐寺历来高僧辈出,仅近代高僧就有时任安徽佛教会会长三惺梦东和尚,太虚大师座下四大弟子之一寄尘方丈,一代画僧懒悟法师等。 五十年代,占地五百亩的西庐寺大部分被国营林场占用,六十年代寺院核心部分又被微波站占用,文革期间横遭拆除。

    2005年10月释界心法师履新住持。特请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南方总院规划设计,以“寺包山、树包寺仿唐建筑”为主要特征,设有四大功能区,如今殿堂区、生活区已基本完善。 “庐阳第一名山”缘何而来 见于文字并有文物可查的是:原来西庐禅寺大山门那块门额横匾。据《紫蓬山志》所载:此匾“庐阳第一名山”字为歙县籍洪海如所题,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立。时过69年,上世纪60年代中期,“文革”动乱时,“红卫兵”在砸掉西庐寺众多佛像、烧毁《藏经》的同时,那块“庐阳第一名山”匾额,也没逃脱厄运。 历史上曾名连枷山、良馀山、李陵山的紫蓬山所以称庐阳第一名山,洪海如的题字是有依据的。据嘉庆《合肥县志》载:“李陵庙在李陵山顶”,“此乃李陵山得名之始也”。这里所述之李陵,是《古文观止》名篇:《李陵答苏武书》的李陵。大名鼎鼎的史学家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被汉武帝处宫刑。此外,紫蓬山还有东汉末年驻兵良馀山在“合肥之战”大败孙权的李典墓地,有南宋绍兴年间抗击金兵入侵的名将葛升墓地及宋、元、明、清历代文官谒墓时留下的众多诗文,晚清太平天国名将袁宏谟兵败后在此出家,削发为僧,将一座在战火中仅存三间破庙,建成殿、堂、厅、楼120余间的西庐禅院,气势雄伟的五进大殿与东西寮房,容僧俗两众200余人,为高僧大德、文人雅士、政客要人所驻足,更是吸引周边二三百里香客、游人顶礼朝拜,辟合肥明教寺为其下院,一度香火之旺,盛于九华山。 凡此种种,紫蓬山作为庐阳第一名山的客观存在,是有依据可考的。 紫蓬山的佛教历史源远流长,相传地藏菩萨前往九华山途经于此,故紫蓬山史上有“北九华”之称。 香社寺 (清嘉庆《合肥县志》“古迹志”记载:“香社寺在柘塘街西北,离城百里,建年无考”。寺前旧有琉璃舍利塔。在原殿东南隅,尚存古碑半段,书似李北海,磨灭不可句读。唯碑额“佛骨舍利塔记”六大字及初一行云:“庐州慎县城节镇香社寺佛骨舍利塔碑记”可识。署衔则为朝散郎字,其年亦不可识矣。但称庐州慎县,朝散郎,则唐若北宋时所建,早毁。) 

    牛寨寺 (在今岗集乡北)。清嘉庆《合肥县志》载:“居人传系宋副总管牛皋破金齐兵扎寨处。”后人为纪念这一胜利,在牛皋击退金兵,安营扎寨的地方建的一座庙宇,取名为牛寨寺。寺内有二进,分前堂后殿。后殿名曰“大雄宝殿”,立有雕像。每年古历正月十六逢会,香火旺盛。寺庙早毁,现为牛寨小学校址。至今“牛皋大战金、齐联军的故事”在长丰南部地区传为美谈。 

    洗马寺 (在今吴店乡与罗集乡毗邻处,旧有古集镇海宝集。清嘉庆《合肥县志》载:“洗马寺在海宝集,离城五十五里,相传尉迟敬德驻军洗马于此”。早毁。) 

    土山寺 (土山寺在今土山乡,江淮分水岭阳麓,大别山余脉土山顶上。清嘉庆《合肥县志》载:“土山寺在土山。旧为广惠龙王庙,康熙时改名姚英寺,李文定公题额,后废。清乾隆二十六年重建,今名土山寺”。寺周风景优美,建筑华丽,雕刻精细。常住僧15至20人,多时达40人。每年古历二月十九日庙会,热闹非凡,香火极盛。后毁于日军炮火,仅留残迹。) 

    龙泉寺 龙泉古寺,地处安徽省肥东县桥头集镇龙泉山腰,寺因泉而名,山因寺而胜。《古今图书集成·庐州山川》载:山腰寺内有“龙泉”清澈萦流至山下,故曰龙泉山。 

    二郎庙(后改名为净士禅寺,现名宝莲寺) 二郎庙巷,南段至北油坊巷,北段至义仓巷,后来多次分别更名为向阳二巷、寿春二巷,后规划进北含山路。 二郎庙巷的变迁  在与一位老合肥聊天时,才知道寿春路上曾经有个寿春路二巷,巷子里过去有座二郎庙。可从寿春路的这头找到那头,就是没有看到相关的路牌。  老合肥说,二郎庙巷就是北含山路靠近寿春路这一段,以前又短又破,文革期间改名叫向阳二巷。所以路东的那所小学就叫向阳路第一小学。  在《闲话合肥老地名》里,作者范毓顺先生指出:“二郎庙”在柳木巷中段的北面,与李鸿章住宅的后院一巷之隔。  一位老人告诉我,柳木巷和二郎庙巷即向阳二巷是十字相交的两条巷子,向一小位于两条路的交口出,自然先后以两条路的名字命名过。民国时期与柳木巷连接的还有一条同春巷,后来修建寿春路的时候成了寿春路的中段。  至于二郎庙巷,后来也拓宽成了北含山路的一部分。这种转换,不要千年,算是亲身体会到了,仅仅相隔半年,再到合肥市向阳路第一小学采访时,学校已经更名为合肥市逍遥津小学。

 民谚里的二郎庙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谚:一人巷,难过车轿;二郎庙,无人把香烧;三孝口,三子尽丧;四牌楼,范家修造;五里寺,和尚不走正道;六谷祠,遗址难找;七桂塘,丹桂香飘;八蜡祠,凤凰拜朝;九狮桥,正对三国古庙;十字街,十分热闹。  
    合肥二郎庙建于清代初期,相传有位富商千金被妖狐附身,多亏二郎神为其驱妖。但托梦要富商为其立庙宇、塑金身。富商醒后见女儿痊愈,便捐出银两,修建了这座二郎庙。  
    据回忆,二郎庙当年的规模很大,前有庭院,后是大殿,与现在明教寺的大殿不相上下,殿内二郎神高大威武,栩栩如生,庙内古树参天。解放后,有少数居民住在里面,神像被用布遮挡,神龛也被封闭。后来部分房屋被作为柳木巷小学教师的宿舍。  
    为什么会住在二郎庙里,原来,二郎庙无人烧香后,庙里经济拮据,长老经常在合肥城里邀请一些施主为庙里布施,算是勉强度日。但长久以往,终归不是办法,后来不得已把一半面积租给了柳木巷小学。解放后,在城市改造时二郎庙被拆除。 

真的是无人烧香  
    二郎庙曾经香火很盛,那为何民谚里要唱“二郎庙,无人把香烧”?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合肥。破城后到处搜捕清军、财主。当时,有20多名老百姓逃进二郎庙躲到神龛里面。太平军把庙里搜了个遍,一个人影也未见,正准备撤走,却突然看见二郎神塑像的眼睛眨了眨。这使搜庙的太平军起了疑心,二次回头再搜,果然在神龛里面发现了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当时打仗已经杀红了眼,又没有证据证明这些人不是清军假扮的,边统统一杀了事。这件事在庐州城里引起了公愤,但太平军不久就兵败撤离了合肥。大伙儿把怒气撒到了二郎庙的头上,谴责二郎神祸害百姓,从此,再也没有人去二郎庙烧香了。  不过,这仅仅是传说,不足为凭。 
   二郎神杨戬,他是我国神话中第一得力之战神,其能力与孙悟空不相上下,在天界对悟空的第二次大围剿时,就是他追得悟空四处逃窜。由于他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战神,民间对其恭敬之盛,可说是数一数二。只是后来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将关云长描写得神乎其神,既忠且勇,遂渐渐地代替了二郎的民间地位。特别是在粤港地区,几乎是所有的店铺、警察局、江湖堂口,以至一般家居都将关公神像摆在正中,而明代以前,那位置可是二郎神的。 

关帝庙(安庆路东首) 

    在老市府广场,曾经有不少文化建筑,如鲁班庙、文昌宫、关帝庙等,而合肥四中内也存有孔庙遗迹。 先人崇拜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关羽了。关羽被附 会有神力,并且被统治者大加赞扬其忠义,清入关后于顺治元年(1644)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嘉庆合肥县志·祠祀志》中记载关帝庙还专门记载了祭祀关羽的礼仪,主祭官要行三跪九叩大礼。

 观音庙(西门二里街西南侧) 每逢农历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的生日这天,合肥南郊的观音庙殿内香火鼎盛,善信络绎不绝,场面极为热闹。老人们对于这个日子,至今还是记忆深刻,说起当年庙会的场景,也如昨日一般,历历在目。曾是一座颇有名气的古庙宇在合肥的包河区,有一处地名叫做“观音庙”, 据资料记载,观音庙是一座清代建筑,距离市区8公里,但始建年代不详。观音庙的总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解放后,还存有山门、后殿各三间,西厢房七间,但正殿及东厢房已经被 拆。在后殿走廊西端墙内侧嵌有石碑一块,为清雍正八年(1730)“杨门吴氏施田碑记”。后殿西端外侧有一小门出北,门槛踏步石阶为一块乾隆二十六年(1761)石碑,碑文磨损严重。后殿东侧一屋内墙上嵌有施田碑两块,两个尺寸大小相同。一为“刘永芳施田碑”,道光六年(1826)十月十六日立,另一个为“刘代施田碑记”,立碑年代为“皇清岁次戊寅年季秋”。 每年的这一天,四里八乡的香客都聚集于此,很多虔诚的信徒甚至是一路磕头跪过来。比这个更加虔诚的还有一种烧香方式,叫做“烧苦香”。老人们描绘出的模样有些耸人听闻——“把银针从腮帮子穿过嘴巴。”不过,这就是真实的过去。 此外,就是在农历二月十七至二月十九日期间的观音庙庙会上。令很多人称道的是,这座观音庙里的观音塑身二个,一为从身,一为闲身,后者是可以移动的。观音庙会成为诸多舞狮队伍交流技艺的主会场。按照传统仪式,在二月十七日这天大设香堂,摆香案,敲锣打鼓,用花轿把观音大士的塑像接到主会场,舞狮队艺人要不吝惜体力,倾力献艺,狮子群舞的火爆场面让人惊叹。像这样的舞狮要历经三天,一直到农历二月十九日,舞狮队再用花轿把观音塑身运送回观音庙,整个仪式才算是结束。 

县城隍庙(省立医院东) 
    清代合肥南门城内 府城隍庙(庙街,霍邱路) 老“城隍庙”,它的位置就在安徽省博物馆东北角之庙街。原为庐州府城隍庙,通称“府城隍庙”。规模较大,大殿都尚存,始建于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后重修一新。已辟为商场,是游览和商业胜地之一。城隍,道教所传守护城池的神,历代帝王都将城隍列入祀典。明太祖朱元璋又正式规定各府、县皆须建庙祭祀,相传城隍主宰人间善恶报应等事,是过去人们求雨、祈晴、禳灾、乞福的庙宇。 因为有了城隍庙,所以有了庙街。今天它叫作庙前街,非常热闹。殊不知,在过去,这儿非常冷清,只是因为对着牛头马面、阎王老爷、黑白无常,没有人敢放心大胆地居住在这附近。若干年过去了,城隍庙的规模小了很多,没有了阎王爷,也没有了鬼神的传说。庙门外成了热闹的商业街,日复一日的人头攒动,而有关庙街的那些回忆,无论是热闹的,还是荒诞的,只存于老人们的心中了。 

    据资料记载,“庙街:南起安庆路,北至霍邱路。曾名红卫街,1985年建城隍庙市场,改名为庙前街。” 解放前,庙街并不出名。城隍庙里供奉的除了城隍老爷和城隍娘娘,还有阎王爷、黑白无常、各种小鬼。哪敢有人住在旁边。 庙街平日里虽荒凉,但到了每年庙会时,还是会热闹一下。庙会一般会在每年春节期间以及城隍出巡之时举办,尤其是春节庙会,庐州府及所属州县的主要官员都要到城隍庙敬香和参观庙会。民国以后,废除了官员的敬香仪式,但民间的庙会活动依然延续了下去。 曾经有诗这样描写庙会的盛况:“城隍庙内去烧香,百戏纷呈在两廊。礼拜回头多购物,此来彼往掷钱忙。”这掷钱忙,大概是说都在忙着花钱购物。 据当年立于山门之侧的《府庐州城隍庙记》碑文记载,此庙初建于北宋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至清咸丰十年(公元1854年),因太平军攻打合肥而毁于战火。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地方官员筹款重建大殿三间,官厅三间,门头一座,因经费缺乏而中途停工。数年之后,才由李鸿章之弟李鹤章出面募捐,于光绪五年(公元 1879年)修建完工。新庙气势恢宏,飞檐歇兽,尤以鬼神造形栩栩如生,而获“庐州城隍庙,三绝天下稀”之美誉。现存的殿宇和戏楼,均为当时所建。宿老相传,戏楼是遵照李鸿章的意思,仿照北京颐和园的戏楼样式建成,戏楼紧靠山门,面对正殿,中间隔一大天井,雕栏画栋,为昔日合肥最为华美的表演舞台。传说重修后的城隍庙内,大神小鬼们的塑像都栩栩如生。而雕塑这些绝美艺术品的工匠,都是李鸿章从北京花重金请回来的,手艺非常高超。相传城隍庙正殿内的城隍老爷塑像,乌纱袍笏,一副人间官僚打扮,内部却是龙骨结构的机关,人们用手拉 住城隍的手,坐着的城隍就会立马站起来。在正殿之后,后来又修建了一座面北的城隍娘娘殿,城隍娘娘凤冠霞帔,颇为传神。老爷与夫人隔墙靠背而坐,各自享用着一方香火。城隍老爷过寿辰按合肥旧俗,每年春节和农历七月二十九城隍老爷寿诞之日,庐州府和合肥县的大小官员以及善男信女,都要前往进香、礼拜。庐州府属下的舒城、庐江、巢县、无为等县的知县,每次来合肥谒见上司,也要同时参拜府城隍老爷。长官尚且恭掬如此,那么一般小民更是要敬畏不已了,“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这正是当年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神的用意所在。合肥城隍庙曾有楹联一副,上下联分别是“任凭尔无法无天,到此间孽镜台前,还有胆否;须知我能宽能恕,何不把屠刀放下,回转头来。”据说是湘军名将彭玉麟、吴坤二人共题。 

城隍老爷出巡轰动庐州 

    据老人讲,合肥民俗中曾有府庙城隍老爷出巡一项,这是当时可以轰动整个庐州府上下的大型活动。旧例,城隍老爷和城隍奶奶老两口一年中要在合肥 城出巡三次,清明节、中元节和冬至各一次。线路并不重复,经城隍庙、三孝口、现今的长江路和淮河路,最后到卫衙大关(霍邱路附近);随后进行开坛诵经等仪式,然后散会。这一民俗活动在抗日战争之前每年都进行,1937年前尚有记载,以后皆不见有记录于世。 解放后,城隍庙沉寂一时,破四旧时,庙宇神殿神像毁于一旦,“文革”中,更是被改作工厂,到上世纪80年代初,城隍庙已经沦落为一个杂草丛生的棚户区。 城隍庙后殿的北面,是八角玲珑的、高耸伟岸的“思惠楼”。也是人们所誉为的“庐州第一塔”,它殿阁峥嵘,美轮美奂。思惠楼高37 米,分5 层。楼前广场上,一对汉白玉巨型石狮面南高踞。两侧各树 立一座两米多高的汉白玉吻头石碑。西侧碑文为明朝庐州知府徐钰撰写的《思惠楼记》;东侧一碑是邑人许有为撰写的《重建思惠楼记》。两块碑文将思惠楼500 年的历史沧桑、城市变迁全部浓缩其中。思惠楼是明朝正德年间庐州知府徐钰建造的。徐钰是湖北江夏( 今武昌) 人,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 年)考取进士,任御史。武宗正德年间,宦 官刘瑾等人贪赃枉法,专权横恣。文渊阁大学士刘健、兵部尚书谢迁等朝廷重臣奋起与之抗争。御史徐钰和同官赵佑等亦上疏弹劾。但是斗争反复,刘瑾等一批奸人不但没治罪,而且照样逍遥法外,而刘健、谢迁、徐钰等反被罢官。后来,因庐州城防空虚,武宗重新起用徐钰,任为庐州知府。他加固城池,澄清吏治,保障了一方安宁。 主政庐州期间, “察冤滞祛, 宿蠹锄豪”, 颇体恤百姓, “人比之召父云”。要喊他“青天”了。正 德十年(1515 年)他用地方父老捐资修缮府城隍庙的工程节余款,建造了 这座思惠楼。他“忧乐系乎民”,时刻不忘百姓的疾苦,要“思民之惠”,更要“施惠于民”。在封建时代, 明代思惠楼高为“楹”之倍, 估计不过两三层。那时城内皆平房, 楼之北面西面一片平畴, 郊野岗峦在望, 登楼远眺, 足以引起徐公遐想联翩。而今日城隍庙周围高楼林立, 复建之楼阁若过低已难以览胜, 故新楼设计为五层, 总高达37. 6米, 登到顶层四望, 繁华都会历历在目。 五层的思惠楼,号称“庐州第一塔”。一层有匾额:名曰“思惠楼”。二层为“古董观音”,三层为“文物陈列”,四层为“风水物品”,五层以上“许愿瑶池”。走近思惠楼,却发现一层门额为“徐钰纪念馆”。两侧的楹联为:画桥烟柳市列珠玑负郭 栽三春云树 翠幕风簾户盈罗绮登楼望十万人家 楼中供奉的是徐钰身着官服的全身塑像。蓦然回首,在思惠楼的对面、也就是城隍庙的后面,是一座“娘娘殿”。 娘娘殿 ,只有一座大殿,并无配殿。且与城隍庙有一墙之隔。殿开三门、坐南朝北(朝向思惠楼),其东侧则与二层的商铺有通道相连。娘娘殿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娘娘殿中供奉的是三位娘娘。居中供奉的是“西王母娘娘”,她的右边是手持净瓶的“观世音娘娘”。左边怀抱婴儿的为“送子娘娘”。娘娘殿始建于明代,原是城隍庙内的庙中之庙,后毁于战火,1994年重建。

 孔庙(老合肥四中) 
考前参拜之地——学宫 

    从前,合肥县甚至包括整个庐州府的考生考试之前,一定会来到学宫,爬笔架山,喝状元井水,祈求考出个好成绩。 源远流长的学宫 从省博物馆向西,穿过喧嚣的蒙城路,紧挨着繁华城隍庙的合肥六中中校区(原四中)就是文庙,古时叫学宫,是合肥历史上第一所官办的地市级学校,距今已有1100多年。学宫,老合肥习惯称为府学,始建于唐朝会昌年间,宋朝时一度改为景贤书院,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重修改为学宫。据有关文献记载,明朝时,四川省西充县人马金就任庐州知府后,特别重视教育,发展了景贤书院,培养才子。《中国人名大辞典》载文说:“马金所至有惠政,民庙 祀之。”时称“天下清廉第一”。历史上,庐州府学几经兴替,屡遭战火。1853年,太平军进攻合肥,一把火将庐州府学焚烧殆尽。后来,还是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重新将其修复。 在文庙的入口处,合肥市人民政府竖立了一块碑刻,上面详细地介绍了文庙的来龙去脉:“学宫,宋时为景贤书院,清乾隆年间重修改为学宫,即文庙。前至前大街(今安庆路),后至后大街(今淮河路),自南向北依次建有棂星门、泮池桥、戟门、月台、大成殿、明伦堂等,另有配殿、礼门、崇圣祠等附属建筑,大成殿中供至圣先师孔子位,两厢配颜子、孟子等人之位。” 新学兴起后,科举考试淡出人们视线。1929年,安徽省立第六女子中学迁入,抗战时,学校迁安立煌县(今天的金寨县),改称“安徽省立煌女子中学”,抗战胜利后才迁回合肥,几度易名,至1956年创办完中时方定为“安徽省合肥市第四中学”。虽然校名屡经更迭,校园数次搬迁,但优 良、严谨的办学传统却流传至今。 今天的学宫建筑是2001年才新建的,移步学宫,古朴、雅典的古建筑群赫然入目,穿青石鼓,拾级而上,临“泮池”,过状元桥,驻足大成殿下,左顾右盼,见书亭、状元井矗立在万绿丛中。所谓泮池即学宫前的水池,也叫泮水。后来借指学宫,清朝时把考中秀才称为入泮。从前考生考试前一定会来学宫参拜,首先进棂星门时要行礼。棂星原本称灵星,是主管风调雨顺的。然后是过状元桥,规矩是依此而行,暗喻可以源源不断地考中状元;再是向大成殿里供奉的孔子牌位磕头,求其保佑求学顺利;最后是爬“笔架山”,并从状元井里汲一瓶水,传说饮后可以文思泉涌。 笔架山的旧址就在学宫的西北角部分,是一座风化岩垒叠起来的小土山,《县志·傅郭城图》标注为“笔架山”。有关专家介绍,笔架山原是潜山的一部分。 

火神庙(淮河路与安庆路交叉口) 李陵庙 被誉为“庐阳第一名山”的紫蓬山,因山顶有一颇具历史价值的李陵庙,在历史上亦名李陵山。 众所周知,李陵字少卿,系汉代名将李广之孙。汉武帝时,李陵率步兵五千人击匈奴,战败被俘投降。武帝闻之,杀陵母及妻子等。历史学家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被汉武帝下狱,处宫刑。据有关专家统计,我国今日尚存的与李陵有关的史迹共有三处,一处为山西大同府北的李陵台,一处 在台湾琅峤,还有一处便是紫蓬山顶的李陵庙。 这座李陵庙建于何时?现殊难确定。但与今日西庐寺一墙之隔的微波站机房外墙上,嵌有一古碑碣,从碑碣文字来看,可知是三国魏将李典祭其先祖李陵之祭文。上世纪初,我省著名书法家张树侯辨认后称其是汉碑;对于它的真伪,人们仍在考证中。
 
    有关李陵庙的确凿文字记载,见于清嘉庆《合肥县志》古迹分志:“李陵庙在李陵山顶,相传为魏将李典屯兵处。陵,典之祖。典为之立庙于此。其西为西庐禅院。”另据晚清的《李陵碑记》记载:西庐寺在前,李陵庙位置在后。此两个记载所反映的寺、庙建筑方位,均与实际布局相吻合。 嘉庆以后,李陵庙的变迁情况约略是这样的:咸丰三年,紫蓬山经战火洗劫,西庐禅院佛殿僧寮全被荡为瓦砾,唯李陵庙内之 李陵殿犹存。太平天国杭州守将袁宏谟兵败潜回家乡,即落户破庙中,削发为僧。后得周盛传等出重资相助,建成西庐禅寺殿堂僧舍百余间,并从东到西砌一围墙, 把李陵庙与西庐禅寺围成一个整体,统由西庐禅寺方丈管理。“文革”时,西庐禅寺百余间殿宇再次全部被毁,仅存三间李陵殿,由于年久失修,破陋不堪,仅被用 来堆放杂物。如今,西庐禅寺已被修葺一新,可毗邻的李陵庙却不复存在。

    今日之西庐寺地藏殿前横立一“大王殿”文物保护匾牌,“大王殿”实指李陵殿的原址。现李陵庙与李陵殿已不复存在,但这块文物保护匾牌提醒人们:紫蓬山历史上曾经存在着一庙一寺的事实。 城南寺地庙 市区南门外,包公祠大门之东侧路边有“城南寺地庙”祀土地神,今已不存。楹联:“神傍名祠,不威而畏;我居小庙,有德以尊。” 

十里庙 
    十里庙,因为据合肥老城区10华里,故名十里庙。 老合肥说昔日庐州城内外寺庙很多,民间有六观、七寺、八庙、九宫、十三庵的说法。其实还远远不止这些,光是庙宇就有二、三十座。至于乡村里的土地庙更是数不胜数。不过, 十里庙村里的那座古庙还是有点名气的,据他的上辈人告诉他,庙里的菩萨灵验得很,周边村庄的人家都到那里烧香。但从出生的时候就没有见过古庙的影子。听说早在解放以前古庙就破烂不堪,因为没有钱维修,最后自己倒塌了。不过十里庙这个地方名字倒是流传下来了。 

东岳庙 
    旧时合肥的东门城门名叫“时雍”。在市区东门内还有东岳庙,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祀东岳大帝,是道教所奉的泰山神。相传它掌管人间生死。民国初废,今已不存我。楹联:“永镇东方,近挹时雍迎紫气;长崇木德,恒舒春令泽苍生。” 

隍城庙 
    合肥东南方向靠近巢湖北岸的地方,有个著名的大圩镇,现在以葡萄之乡闻名遐迩。历史上曾经有个隍城庙,据说还是清代的道观遗址。 隍城庙的传说在原乡镇府驻地隍城庙,本来,凡有城池者,一般就必然建有城隍庙。比如过去庐州城里就有两座城隍庙,一座是位于安庆路的府城隍庙,今天还在;另一座是位于今天省立医院附近的县城隍庙,已经消失于岁月的风尘之中。所不同的是庐州城里的叫城隍庙,大圩的叫隍城庙。所说的庙是相同的,都是指祭祀城池的保护神城隍的。对这类庙出现称呼的不同,主要是民间的习惯形成的。听家里的老辈人说,隍城庙始建于清朝光绪十八年,当时主要用于镇水。光绪十八年的时候,庐州大旱,东大圩水患不存,喜获丰收,百姓心怀感激,捐资盖庙,一为纪念丰收,二为镇水降龙。庙内两路大殿,十六间厢房,后 大殿供奉东岳大帝佛像一樽,两边立小神塑像若干,金壁辉煌,气度非凡。这可能是与庐州城里的城隍庙不一样的地方,但香火却一样旺盛,方圆几百里的老百姓都到这里进香,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拜多在农历三月底四月初的农闲季节。年复一年,大家就把农历三月二十八订为庙会日。

    庙会那天,四里八乡的花船、龙灯、高跷、狮舞都在庙会上轮番上演,色彩缤纷,十分壮观。庙里碑文记载隍城庙的香火延续了半个多世纪。解放初期,隍城庙里还有好几位尼姑,主持名叫宽惠师傅后来入住合肥明教寺了。隍城庙最终在那个特殊年代被“破四旧”了,据说曾经还用作东大圩人民公社社址。 

吴山庙 
    吴山庙位于合肥城北35公里的吴山镇东侧。因这里安葬着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吴王杨行密,以及后人为祭祀他而建的庙宇,故得名。 杨行密(852-905年)系合肥人,字化源。年轻时即怒视朝廷腐败,怜悯民不聊生,二十几岁 便揭竿而起,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由于"宽仁雅信,善取人心",纵横驰骋,屡战告捷;建立吴国后又施行一系列优抚百姓的政策,因此深受四方拥戴和敬仰。千 百年来,吴山庙几遭战火,历经兴衰。现存庙宇砖墙瓦屋,雕梁画栋,塑像碑刻,庄严肃穆。上庙敬香的人们纷至沓来,连年不绝。庙侧有吴王墓和子杨博及百花公 主坟,毫无雕凿修饰之状,足见吴王生前之清贫淡泊。后来因吴山起义,在此建立了吴山起义纪念馆和纪念碑。 吴山庙(镇)特产有"吴山三宝"(西瓜、贡鹅、早甜桃)和"吴王贡酒"以及被称为"华夏一绝"铁字书画等。 

马娘娘庙 (五十头乡原有古庙为卸甲庙。据传,朱元璋妻马氏曾过此受僧款待,并在此庙祈祷神灵保佑元璋腾达后,元璋称帝,立马氏为皇后。马皇后在卸甲庙大兴土木重建庙宇,改名为马娘娘庙。该庙鼎盛时期有僧八九百人,千余间房屋,香火旺盛。1940年左右,毁于日军炮火。 ) 

将军庙 杏花公园位于老城区西北隅,大西门内一带,为环城公园的田园风景点。东起蒙城路,西至环城西路北段,南起淮河路西段,北至阜南路西段,西城墙上原有将军庙,北城墙边原有江公祠,祠旁有一座白骨塔。据《合肥县志》和旧经云:“水西门内旧有西水关连接金斗河,经筝笛浦、藏舟浦至东水关。” 将军庙,是为纪念抗金名将杨存中而立,嘉庆《合肥县志》卷33《重修杨将军庙碑记》云:“杨将军庙建于庐郡城西,创始年月不可考。世言将军在南宋时有藕塘之捷,郡赖以全,因尸祝之。按宋史,将军初名沂中,字正甫,后赐名存中,代州崞县人。……《记》曰:‘有功德于民则祀之。’将军庙食于此土也,固宜。……庐郡城西平岗高数仞,将军庙在其岭。自岗麓叠石作径,盘折而上,丛树荫翳,高豁下幽。 

杨将军庙 (今黑池坝旁的淮河西路与环城西路的交口处,杨将军庙供奉的是个名叫杨存中的南宋抗金名将。公元1136年,在我省定远县东南藕塘关,他率领南宋大军击败金朝傀儡伪齐政权刘猊对庐州的进犯,1144年又在柘皋打败金兵,使庐州广大百姓免遭战乱之苦。) 

小将军庙 (位于长江路仁和巷南首、小马场巷南) 仁和巷,昔日就叫将军庙巷,《合肥县傅郭城图》上清楚地标注着那里有座“小将军庙”。老合肥说,昔日的将军庙巷南起益民街,北至小马场巷,将军庙在巷的北头,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都还在,曾经还叫过七桂巷。小时候听家里的大人们说小将军庙是为了纪念一位将军,不过具体是谁不知道,只知道是三国时的魏国将领,因其英勇善战,保卫合肥免遭战火涂炭,合肥百姓在他战死沙场后,为了纪念这位将军,为其立了这座小将军庙。 记忆里的小将军庙,只有两间平房,庙门对着仁和巷口,1983年小将军庙被拆,后来在那里盖成了住宅楼。如今,那一段是屡经变迁,将军庙巷的南段变成了菜市场,北端改名叫仁和巷。而小马场巷已经改名为节约巷,现在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女人街”了。 

刘猛将军庙 (遗址为原东市区政府机关大楼附近,即如今金大塘长江东路的北边,距离明光路很近。)刘猛将军并非姓刘名猛,而是指一位姓刘的勇猛将军。他原名叫刘承忠,元朝末年任江淮指挥使。让后人对其敬仰的是,当时江淮地区蝗灾非常严重,刘承忠率领军民把蝗灾扑灭,为江淮人民立下大功。) 传统应对蝗虫的目的是为了驱蝗保稼。祭祀刘猛将军,在于祈盼专事驱蝗的刘猛将军以神力消弭蝗灾。 刘猛将军,一说为宋末刘锜。 另一说为元末的刘承忠。 

姚公庙 在祁门路和三河路交口附近,以前这里是有一座庙,供奉着姚兴父子的神像。据老人们回忆,当年是两进房屋,中间有一个院子。1938年日军侵占合肥的时候,姚公庙已经破败不堪。 姚公庙里面还有一口钟和一面鼓,鼓是红色的,上面红漆脱落了不少,斑斑点点的,要饭的经常击鼓取乐。解放后,被一个风水先生拿回了家,从此下落不明;而那口大钟是铁铸的,上圆,口面呈八卦形。当年日本人侵略合肥时就是经过这里进攻德胜门的,这口钟也在那次战斗中被子弹崩掉一块,后来被送到合肥西门的十字庙里了。 庐州有三个姚公庙 姚公庙原先叫姚李二公庙,祭祀的都是合肥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将。在《嘉庆·合肥县志》找到了相关记载:“姚李二公庙,在德胜门外十三里,祀宋统制姚兴、招抚使李显忠。”那后来为什么改名叫姚公庙呢? 庐州历史上其实有三座姚公庙,除了这里以外,“又南乡亦有姚公庙”。同时,据《嘉庆·合肥县志》记载,北乡定林铺还有一座旌公庙,也是祭祀姚兴父子的。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铁骑直抵江淮流域,攻陷军事重镇寿春。兵马副都监姚兴率部飞速向庐州挺进,在北乡定林铺遇敌先头部队五百骑,大败金兵。后来,金兵大批部队强渡淮河,姚兴带着自己17岁的儿子与金兵相遇于和州尉子桥(今属巢湖市居巢区),在号称十万金兵的金戈铁马面前,姚兴所部的三千将士毫无惧色,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姚兴父子和手下的兵士一起壮烈牺牲。 对手完颜亮闻报后也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写了一首《吊姚兴》:“独领孤军将姓姚,一心忠孝为南朝,元戎若假征兵檄,未必将军死尉桥。” 庐州的老百姓自发地集资修建了姚李二公庙,并得到了官府的资助,历史上多次翻修。1854年,太平军占据合肥,姚李二公庙和南乡姚公庙、北乡定林铺旌公庙一起被焚毁。一直到光绪初年,庐州老百姓又在离城十六里远处重新为姚兴立庙,是个两进三间平房,里面供奉着姚兴父子的戎装塑像。 这座庙一直保留到解放以后。1958年的时候,已经部分倒塌的姚公庙被彻底拆除了。 庙宇是从庐州大地上消失了,但姚兴父子英勇不屈的事迹随同姚公庙的地名一起千古流芳。 

    《咸淳临安志·姚兴传》云:“姚兴,旧名叔兴,新城姚村人。有勇力、善武艺。为统制官,隶王权。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入,寇兵至和州尉子桥,兴以一军三千人力战,权置酒仙宗山上,拥群刀斧自卫,殊不援兴,兴刹虏数百,以援不至而没。朝廷为之立祠,以表其忠。” 在《合肥地名谭》上也看到了“姚公庙”的章节,里面说姚兴父子率400余骑,不知两者哪个更准确,列此待考。 同时,姚公庙还有几个关于地名来历的传说,一是说几百年前,姚公庙有一位姓姚的先人,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去世之后,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由当地的“八大户”出钱,为其修建了一座庙宇。 还有一种传说是,几百年前,一位姓姚的大官抗命朝廷,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从京城逃亡到庐州,在城南一片偏僻的地方住了下来,后人为了祭奠先人,建庙祭之。 

申将军庙 (在肥东梁园镇。为祭祀春秋时人申鸣而设,申鸣以孝友闻名当时,仕于楚国,后楚白公胜作乱,申领兵平叛,白公胜擒其父要挟。申不顾此,终擒杀白公胜,但是父亲已经遇害。事后申鸣觉得为了做一个忠臣,却间接地害死了自己的父亲,成了一个不孝之子,于是自刎而死。) 

鲁班庙 古老的行业大多有自己的鼻祖,比如铁匠信奉老聃,纺织业信奉螺祖,饮食、杂货业信奉雷祖,理发、浴室业信奉罗祖,文具、书店业信奉文昌,医药业信奉扁鹊、华佗等,而石匠、木匠则信奉鲁班。在合肥的老城区,至今还有一条巷子叫鲁班庙巷,“东起寿春四巷,西至寿春六巷。1986年旧城改造,建成楼群区。” 鲁班庙巷名字的得来是因为巷口有一座鲁班庙。 

渊济龙王庙 嘉庆《合肥县志·方外传》云:“慧满禅师贞观年间,结庵于大蜀山,常诵法华经。忽有白衣(者)造(登)门曰:我,东海龙王少子也,闻梵音故来听。时适逢苦旱,禅师令其降雨,龙王答应:盗布(无令降雨)当殛(杀死)。禅师曰:汝舍身以救民,我诵经以度汝。言毕不见。须臾,雨泽滂沱,越三日,有龙死于山隅。禅师收葬之,民为之立祠。”龙王少子即渊济龙神。《县志·山水志》称:“大蜀山……为一城之镇,旧志云:上有唐开福寺及渊济龙王庙。”此后,有“五乳和尚……住锡(持)开福寺、辟草建刹,复慧满宗风。人咸重之”,使开福寺得到延传。 

    明代黄道日在《山水城议》一文载:“万历辛卯春,读书大蜀山寺……倦时息于巅寺,有老僧能道往昔……其上(大蜀山)唐贞观中为惠满禅师道场。睹其遗迹,即残碑。世远尤可想当年之盛。”清嘉庆年间,合肥知县左辅,有《登大蜀山寻渊济龙王庙故址》律诗三首:“……春风喧鸟语,一路到禅关,独水清堪,孤亭废莫攀……蛟龙若不蚀,龙穴草尤腥。”诗贵在真,这便是历代名人雅士寻觅渊济龙王庙遗迹。一卷嘉庆《合肥县志》,仅收集百首诗中,咏诵大蜀山寺院、风光的名诗即有10首之多。古来诗人们极其青睐,可遥想当年之盛况。 
     1938年,渊济龙王庙和开福寺被日军炸毁。2004年,在政府的关怀下和善男信女们的帮助下,开福寺得以重建,2010年六月竣工并对外开放。新建的大雄宝殿前有一块大约一百平方米的九龙壁。 

马神庙 马神庙原址位于今三十岗乡堰稍村庙岗郢,在当地民间有一种传说:明朝初期,在现在的肥东县白龙镇有一马姓姑娘,满脸斑麻,长相丑陋,青春妙年已过,仍待字闺中。姑娘貌虽不扬,但心地善良,幼小随父习医,精通医术,能治大小疑难杂证。双亲去世后,遂投身空门,削发为尼,云游四方,悬壶济世。一天,她云游到今三十岗堰稍一带,在一老妪为母,早出晚归,潜心为邻里治病,被人们尊称为马神医。由于积劳成疾,马神医不久故世,村民悲痛之余,群起集资,兴建一座庙宇,为了永远纪念她,便起庙名为马神庙。每年三月三及娘娘庙会时,这里香烟缥缈,香客如云。50年代,马神庙被拆作火龙小学用。现原庙迹无存。 

观音庵(省立医院东,现在丹霞路) 

月潭庵(桐城路与环城路交口北五十米) 月潭庵是合肥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尼庵,为唐代始建,清代重修。 位于合肥市桐城路21号。据《合肥县志》载:“月潭庵,在南门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重修,有邑人黄际会碑记,旧志唐建。”原为一座规模较大的佛教庵堂,坐北朝南,东临今桐城路。有山门、大殿、观音殿、修道房四进。一进山门,四间,原有哼哈二将;二进大殿,六间,原供释迦、药师、弥陀三尊大佛;三进观音殿,六间,原供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四进修道房,四间,每进两边各有厢房,合计共有砖木结构的平瓦房三十余间。 

    解放前,庵内香火旺盛。尔后逐渐遭到破坏,山门、大殿改为民宅,钟鼓、碑刻遭毁。孔、唐、沈、朱等僧尼多人,相继圆寂,修道房也被拆除。现仅存观音殿两间,内设佛堂,供奉观音菩萨,现由僧尼界慧住持。 月潭庵很小,却小有名气,因之这里的香客连绵不断。而门前那一副禅韵十足的楹联——“月光皎洁禅心寂,潭影澄清色相空”则更令文人雅士们驻足吟诵,又成一番别样风景。 

    月潭庵初建时位于城之郊野。那时,这里茂林修竹,芳草萋萋,清波潋滟,人迹罕至。最美当在月上时,月光与潭影交相辉映,活脱脱一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世外禅乡之再现。 岁月沧桑,月潭庵也渐渐“沦陷”于红尘之中。但月潭庵的故事,却在这车水马龙、歌厅酒肆的尘嚣里,演绎着新篇。
 合肥月潭庵的神奇传说 
传奇一:布衣观音.  
解放初期,庵内有一尊大观音像,不是泥塑不是铜铸,而是用布料一针一针缝出来的。 
传奇二:晚清画僧懒悟圆寂于合肥月潭庵。   
释溪如,俗家姓李,出家后法名溪如,号晓悟,河南省潢川县人,出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一九○○年)。 “懒悟”这个名字,是因他出家之后,中年时代,全心投入作画习禅,忽略生活细节,经常不洗澡,不换衣服,不拘于形表,这样别人就喊他“懒和尚”,他也不以为忤。日久之后,他索兴把“晓悟”改为“懒悟”,就这样以“懒悟”名世了。 "文革"中横遭迫害,被驱逐到淝城南隅的月潭庵,1969年4月24日圆寂于此,享年67岁,法腊47(受戒出家1年为1法腊)。 
传奇三:孔祥贞在此出家。 
解放前,月潭庵香火旺盛,其中有位孔姓尼僧,被当地百姓称为孔二姑。孔二姑即是孔祥贞,是原国民党要员,国防部长孔祥熙的妹妹,“随亲戚蒋华秀(蒋介石的外甥女)”,曾在南油坊巷任中正中学校长,后来此庵为僧。 

莲花庵 (原址在老合肥一中大门外东侧,庵门向南,门前有一水池,由杨巷南边绕过水池,从西头才能进入莲花庵。庵内一块石碑上记载了莲花庵的变迁,始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光绪二十一年重建)重建时曾刻有石碑一块,此碑现存于明教寺内,是我市最早的庵庙之一。 莲花庵现位于环城公园西山景区南侧。因城建需要,同宝莲寺一样,经历两次迁建,现庵内内供奉西方三圣,由僧尼昌慧住持。来到这里 觉得很宁静,心里也很安静,所有的情绪都沉淀下来了。偶尔来走走是很不错的,就算不是信奉佛教的,也没什么关系吧。 龚大塘附近的居民有个习俗,刚出生孩子的“衣包子”(胎盘)要埋在莲花庵里,以求保佑孩子平安成长。 

三里庵 (其遗址在官亭路以西约100米、长江西路路北20多米,庵门朝东。) 三里庵原来在合肥市老城的西部,离城三里的地方,现在的国购广场北面蜀山新村内,的确曾经有一座尼姑庵,就叫做“三里庵”。在《县志·五乡区里图》上有标注,它的遗址在官亭路以西约100米、长江西路路北20多米,庵门朝东。庵外有一块石碑,记载着三里庵的建庵历史;庵门口有一对石狮子,非常精美。到了80年代初期,开发蜀山新村、建设住宅小区时,尼姑庵才被拆除,石碑和石狮子被收存在了明教寺。据明教寺90岁的住持大师介绍,三里庵建于唐代,与 莲花庵 为姐妹庵,但规模不大。1998年,有王居士在家重新打出“三里庵”的庵号,行香礼佛,继续修行。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其题书。 在蜀山新村39栋楼处,三个大的铁制香炉立在门口,上写“三里庵”,而一楼的院子门上写着“老三里庵”四个大字。2007年国庆前夕,88 岁的王居士谢世。至此三里庵彻底名存实亡。  

    三里庵的名字,是多少带着禅味的。关于三里庵,民间的说法很多,有人说因为古时候这里有很多尼姑庵,所以起此名;还有人说因为距离城内三里路,所以起此名。  事实上是,在这里有一座尼姑庵,因为距离城内三里路,所以起名“三里庵”,后来被用于这一片区域。 “旧时,合肥的地名以里数来计算。大西门是城门,地名都以与城门的距离计算,距离两里路的是二里街,距离三里的是三里庵,五里的是五里墩,十里的是十里庙。三里庵就是这么得名的。”据《合肥县志》记载,在合肥老城的历史上,先后有过二十六座庵庙,但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一座建于唐代的“月潭庵”,拆迁后重建的“ 莲花庵 ”、“宝莲寺”,以及隐藏在居民楼里的“三里庵”,其他的庵庙都已淹没在历史的烟雨之中。 

江宁庵(杏花村小学) 
万福庵(市图书馆l) 破四旧中,合肥万福庵的神像等佛物全部被烧毁。 

白衣庵(蚌埠路一小) 在合肥汽车站旁边,有一条窄窄的小巷子,一头连接明光路,另一头连接长江东路。 这样的一条小巷子,虽然很不起眼,它却有着一个很特别的名字——戴安桥巷。 在《合肥市志》里发现了一句话:“民国24年,省公路局在合肥城东崇德 街代庵桥下白衣庵处(现蚌埠路第一小学对面)设合肥汽车东站。民国27年日军侵占合肥县城时,东站关闭。”“代庵桥”,大抵就是今天的“戴安桥”。 合肥的佛教事业,历经兴衰,到清代中叶进入了鼎盛时期。根据嘉庆八年《合肥县城郭图》绘载,当时合肥县城内的寺庙多达40余所。民国以后,虽然衰微,但仍然有着“七寺八庙九宫十三庵”的说法。据记载,在“代庵桥”下曾有一处白衣庵,建于唐代,此后分别在清朝乾隆年间以及民国年间得 到重修。 白衣庵,顾名思义是一个供奉着白衣观音的庵庙,可令人称奇的是过去里面只住和尚不住尼姑。过去,每到农历三月十九,那里就变成了热闹的庙会。 

    上次去肥西长镇采访,当地人介绍,他们那里以前也有一个白庵庙,可惜的是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为什么有那么多名称一样的寺庙,那起源于《图画普门品》,其中描绘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三身”,以白衣观音的形象最使人肃然起敬。这尊像又名“大白衣”、“白处观音”。因其身穿白衣,又在白莲之中,因而就其衣饰名为“白衣”,就其住处名为“白处”。白衣显示圣洁、淳净的菩提之心。 后来各地建庵庙供奉白衣观音菩萨,都名曰白衣庵。是民间常见的一种观音形象。不仅如此,由于老百姓对白衣观音的尊崇和敬仰,人们还塑造了大量的白衣观音像在家供奉,民间还用丝线在织物上剌绣出观世音像。 1931年,合肥三孝口发生特大火灾,之后又发生特大洪水,近万人顿时成为赤贫之人,无衣无食无住处,而县政府对此却无能为力。一些商人发起募捐,在白衣庵外设厂施粥,这才缓解了很多穷苦百姓的生存之难。直到合肥解放初期,城内外的佛教场所,还存有包括白衣庵在内的明教寺、五星寺、月潭庵、莲花庵、三里庵等17所庵堂。 

    白衣庵一直到解放初期都还存在,后来修蚌埠路的时候才拆除,并在路旁盖起了一所小学,这就是今天的合肥市蚌埠路第二小学。 话说元朝时有位妇女,大家都叫她陶氏十六娘。可怜的是年纪轻轻便失去了丈夫,从此过起了寡居生活, 终日吃斋连佛。终于有一天梦见一个白衣人,手持一朵白莲花给她吃。醒来后,心神大异于往常。见《弥陀经》上有一个像棋子大小的火团。她怕水团烧着佛经,连忙用手去扑灭。手碰到火团,火团却变成了一颗舍利。 过去的白衣庵的确是个教人向善的地方,每逢灾年,逃荒要饭的便积聚在白衣庵门口。这个时候,庐州城里的一些心存善意的大户人家也捐出善款,和庵庙里的和尚一起设厂施粥。传说起初要求稀饭要烧得浓一些,标准是能够插得住筷子。后来灾民越来越多,盛到碗里的稀饭已经能够照见人影。 另有记载,白衣庵前有义冢。在清朝嘉庆年间,合肥城郊有义冢9块,每块数亩至数十亩不等。其中,分布于东门外三里 冈、白衣庵前各一块,都是由私人捐献,归广益局经管。广益局掩埋尸骸多以薄板钉成的“筋盒”装殓(广益局在乾隆年间举办,主要由地方官绅捐款修建,并购置田地、房产,以收租维持开支)。 

    而在清朝以前,似乎白衣庵的义冢掩埋的不光是普通人物,也有一些显赫人物的坟墓,最著名的可能就是李天馥了。这位被称为“包公第二”的名人,由于口碑好,民间曾留下许多歌颂他的故事。合肥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他和他的家族的故迹,比如他的三世祖李良、四世祖李能就葬于合肥城南十里井;五世祖李纲葬于城西五十里庙;六世祖李官葬于城南周谷堆;七世祖葬于城西五里墩,而他本人死后就葬于威武门外白衣庵旁。这次我专门去那里寻访过,具体位置就在今天三里街的一家轮胎厂的西边,据说后来修铁路的时候被挖了。
 
合肥两大庙会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以前,古老的庐州城虽然只是个只有几万人口的小县城,但那里的两大庙会确实远近闻名。一个是大西门外的观音庙,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的生日,庙会从二月十五日开始,直到十九日才结束。 而白衣庵那时同时供奉的还有泰山娘娘的塑像,泰山娘娘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十九日,那一天便也成了庐州城的第二大庙会。 1984年的《合肥市志通讯》第一期写到游行。队伍在白衣庵门前按顺序向东排列,有一里多长。开道者吹着喇叭、敲着锣鼓,纸糊的“开路神”、“打路鬼”轮番上阵,彩旗飞舞,煞是热闹。 老合肥也记得白衣庵庙会的盛况,游行队伍从白衣庵门前出发,进威武门,经过东大街、十字街、鼓楼桥、后大街、寿星巷、金巷,转前大街,再经过三孝口、四牌楼,出时雍门,从坝上街回到白衣庵,至此,庙会才结束。 据说清代乾嘉年间,白衣庵有位悟宗和尚,居庵修行五十余年,曾刺血书《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当时(清代乾隆、嘉庆时)一个合肥文士李云礽撰赠联:“燃指供诸佛,骨烬肋灰,隐隐造、多少众生命脉;刺血写华严,心枯舌烂,津津贯、古今菩萨精神。” 

慈云庵(江淮旅社后) 
水晶庵(官盐巷) 

睡佛庵(中医学院附近) 
据《嘉庆合肥县志·古迹志》载:又名卧佛寺,在演武场西,顺治十年建,庵有铜睡佛像,相传萧梁时造。本在浮槎山道林寺(今肥东),今移庵内。据《嘉庆合肥县志·赋志》载:周大槐游睡佛庵“路人招提得睡乡,毒蛇除却好相羊,低头欲学阿罗汉,不作邯郸梦里忙” 

普济庵(逍遥津公园西门口) 
延寿庵(原县桥街) 
清华庵(老晚报社西) 
求心庵(位王老岗) 
三教庵(省教育学院南侧) 

龙子庵 龙子庵,在大蜀山山间,相传唐代贞观年间,开福寺高僧慧满诵经讲法,忽有白衣少年前来听法,声称是东海龙王的少子渊济。时正大旱,慧满意令其降雨。雨降,渊济以“盗布天泽”罪,被天帝 处死。慧满收其尸葬之,即为此冢,故名。联:“东海不归,甘霖普降;西天应到,灵迹长留。” 渊济龙王庙,在龙子冢旁,是后人为感念龙子渊济为降雨而杀身的传说,因为之修建的庙宇,故名,今已不存。 

永贞观(位于牙防所,后迁龚大塘) 在合肥益民街东起舒城路,西边一直通向金寨路。一路步行,从舒城路口出发,沿途观景,古老街巷的周围昔日可是古迹重重,随便举几个,都是老合肥耳熟能详的记忆:张公祠堂、永贞观、甜水井、升仙桥…… 

白鹤观(北油坊巷北侧) 
白鹤观,市区城东的教驽台北、逍遥津边。清代康熙年间重 修,今已不存。楹联:“金阙重新,上接三清法界;玉音长绕,如游九府仙宫。” 蒋云宝落户南京后,因不忍双井巷衰败,复央求仙鹤驮一道人将双井巷机房辟为道观。名曰“白鹤观”,使双井巷又渐渐有了生气。《庐州府志》载明朝马廷用诗曰:“经过此地见瑶台,曾是仙人跨鹤来”,可为证。 

玉虚观(老市政府东首原子胥台上) 
左圣宫(省立医院宿舍楼西) 
基督医院原址如今是省立医院的家属区。 小巷的历史可不止百年,它的东西两端就叫南门土街和小南门街,即今天的宿州路和徽州大道的一段。 基督医院是一幢两层楼房,附近陆续又盖上了几幢同样风格的小别墅,建筑式样和庐州城里老百姓看到过的楼房明显不一样,大家习惯称之为小洋楼,那条不长的巷子自然也就称为洋楼巷了。 洋楼巷的历史不过一百多年。但事实上,早在此之前,那里就有一条小巷,根据《嘉庆·合肥县志》的记载,那条小巷叫左圣宫巷。当年合肥城里的寺庙观宇非常多,号称六观、七寺、八庙、九宫、十三庵,其中九宫里的左圣宫就位于那里,小巷也因此得名。 

佑圣宫(庐江路小学东侧) 据清代《嘉庆合肥县志》记载:吴赤乌二年(239),在巢湖北岸建成“忠庙”。 此为合肥地区最早见有记载的道观。唐代,在合肥东郊二十里埠建有三清观,祀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在时雍门内有北极宫,祀真武帝君;在南薰门建有佐圣宫,祀灵官神像。 宋代,在古城西建有府城隍庙;在府城隍庙东北建有祀左真人(左元放)的潜山庙。元代,在教弩台西,建有白鹤观,祀太乙真人并供八仙;在德胜门内,建有佑圣宫,祀灵官并供先贤忠烈。 明代,在云程街西巷建有永真观,祀三清天尊。另外,在清代乾隆年后尚建有关帝庙、梅溪观、龙王庙、华祖祠等规模较小的宫观。这些庙观,既供奉神道忠烈,也供奉佛陀菩萨,供奉混杂,佛道不分。 万寿宫 葛维茂是乾隆年间合肥县道姑,合肥县城南闹鬼,为驱除众鬼。县宰和百姓央求六谷祠道姑“葛维茂”驱鬼,葛维茂不敌,危急之际,取出家传秘笈,化成峨嵋道姑与众鬼十战,最后与万寿宫、文昌宫、崇宁观、南岳庙、北极宫道长联手终将众鬼驱除。 合肥百姓在葛为百姓茂驱鬼地纪念她,称呼为葛维茂。 

中圣宫(老市政府东首) 
文昌宫(今江淮大戏院处) 江淮大戏院那块土地,合肥沦陷以前,偌大的文昌宫屹立在此,香火缭绕、书声琅琅,那是合肥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早在1945年,它就毁于日本鬼子飞机投下的炸弹。听老辈人说,很早很早以前就有文昌宫了,大殿里供奉着文昌帝君,神像前并排摆着几个蒲团,前面是一个香案,前来参拜的人络绎不绝,尤其是到几个传统节日,以及即将举行乡试、会试的前夕,许多有钱人家还往旁边的功德箱里投钱。 合肥在明朝时就有了文昌宫,后来太平军攻进合肥时曾一把火将文昌宫烧毁,清末时文昌宫又被修复,再后来,文昌宫已经是只剩下一座空壳,里面不见神像、香炉。1905年,那里被改造成官立合肥城东小学堂。 以前庐州城里的江西会馆非常气派,前有临街门面一排,后有大殿九间,规模相当宏伟。但因大殿高过了东边的文昌宫,当地的士绅豪吏不答应了,认为欺压了当地文运,纷纷加以指责,要求拆了重建。 江西会馆的商人也不是等闲之辈,在慈禧太后寿诞的时候,供奉起“老佛爷”肖像,并将九间大殿改名为“万寿宫”,这才平息了一场风波。 正月十五闹花灯 那时,合肥古楼桥、文昌宫一带就有出售各种花灯的灯市。正月十三日晚花灯彩排,名曰“试灯”。 每家都吃用粘米做的圆饼,叫做“试灯巴巴”。十五日晚,万家灯火,城开不夜,各路花灯一齐走上街头,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演“旱地行舟”等,争奇斗胜,热闹异常。 

天后宫 福建会馆,在市区中的今淮 海路上,馆内祀有天后娘娘,因又名“天后宫”。是清末在合肥经营糕饼业的福建客商所建,辛亥革命后已废毁。 

万寿宫 江西会馆,在今淮河路中段。清代江西木材商和瓷器商所建,为江西省商旅在合肥旅居、 议事和宴会之所。前有临街门面一排,后有大殿九间,规模相当宏伟。因大殿高于东邻之文昌宫,合肥士绅以为欺压了当地文运,加以指责。后遂就慈禧太后寿诞,江西会馆商人向府县申报,供奉慈禧肖像,(因当时慈禧太后认为是“老佛爷”,其供奉佛祖之名,自然实至名归。)将九间大殿改名“万寿宫”,风波始息。1948年被拆毁,现为合肥市政府大门前场地。 

八蜡祠 “八蜡祠,凤凰拜朝”,这是著名的合肥数字民谣里的一句,却为今天回顾合肥历史打开了一个窗口。古老的凤凰桥畔的那座寺庙,曾经保佑过庐州大地的农作物免遭病虫害的侵袭。那个年代的人们只有通过祈祷盼望来年丰收。 还是在寻访六谷祠的时候,接触了一些曾经是道教居士后代的朋友,他们对先人的历史兴趣浓厚,小时候也听过一些有关道教场所的故事。八蜡祠是和六谷祠相印证时出现在我的视力范围,本来,那首著名的合肥民谣也是这样唱的:一人巷,难过车轿……六谷祠,遗址难找……八蜡祠,凤凰拜朝…… 寻找六谷祠时,有一个观点认为历史上的八蜡祠和六谷祠都在现在的宿州路桥北边,以前那里叫道士岗,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成了搬运工人居住的地方,名叫劳动村。元朝以前,这里就有一个道观元林元,后来避元朝讳,将元林元一分为二,分别成为六谷祠和八蜡祠。 可能是八蜡祠的名气比六谷祠大,文献里面的记载要详实得多。

    《嘉庆·合肥县志》就有这样一段记载:“八蜡庙,在余公庙北。明嘉靖年间知府龙诰建,后徙德胜门外,天启间,知县陈琯仍移建旧址。” 余公庙即余忠宣公庙,是纪念余阙的,位于庐州城东。关于余阙,他的私宅在今天的安徽省公安厅的位置。但祖籍却是元朝色目人,是元末的一个“大忠臣”,在安庆与陈友谅的农民起义军对抗长达7年,最终自刎而死。 
    清朝龚萃肃撰写过一篇《重修八蜡祠记》,明白无误地记载了时间、地点,可以作为佐证,证明八蜡祠并不在道士岗那里。民俗专家也肯定地说,八蜡祠就在坝上街那一带,过去面对着凤凰桥,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还在,里面供奉着八蜡神。那时香火已经不那么旺了,后来改成了学校。 八蜡神为何方神灵   八蜡祠从明朝嘉靖年间在东门外修建,到后来搬迁到德胜门外,倒是从明朝天启年间重新迁回东门外后,一直都是香火兴旺。每年,合肥地方官和老百姓都要到八蜡祠进香祈祷。 1951年《皖北区合肥市社会团体申报表》记录的合肥道观,当时只有府城隍庙、清刹庙、迎龙庵、白龙王庙、万福庵、东岳庙、永真观和华祖祠等9所,有道士13人。

    现代人对八蜡祠感到陌生,可在古代,这可是农事完毕之后必 必做的祭祀。所称八蜡即为八种神:一为先啬,即神农;二为司啬,即后稷,相传其为母所弃之不养,故名弃,后为舜的农官,封于邰,号后稷;三为农,即古之田畯,分管农业生产的官员;四为邮表畷,邮为田间庐舍,表为田间道路,畷是田土疆界相连缀;五为猫虎;六为坊,即堤防;七为水庸,即水沟;八为昆虫,即蝗螟之类。 过去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为“虫王节”,民间都要在八蜡庙举行庙会五天。同时,演大戏五日以娱神。最长演的是京剧《八蜡庙》,也叫《招贤镇》,是根据《施公案》改编的。故事发生在八蜡庙庙会,讲的是费德功强抢民女、称霸一方,黄天霸、朱光祖等施计擒拿费德功的故事。该剧是一出流传较广的名角反串武打戏。 八蜡祠在天启年间迁回东门外以后,历经沧桑。到了1914年,民国合肥地方对此重修,规模比过去宏大了许多。前后有三进,门楼台面北边为戏台,天井两侧有廊房。大门气宇轩昂,八蜡神焕然一新。 到了近代,新式教育兴起。1905年,合肥城里一位士绅金绍良创办育材小学堂,从此,官立、私立小学堂遍布庐州大地。这里还有一个特点,许多小学堂因为经费拮据,无力选址修建校舍,大多利用庙宇、祠堂。八蜡祠也被改成了学堂,即合肥县立东外镇中心小学。 也许从那一刻起,古老的八蜡祠注定要与学校结下不解之缘了。1949年以后,那里先后成了合肥市立第九小学、凤凰桥小学的校园,不过,校舍已是新盖的了。文革时期,原先的老凤凰桥一度改叫红光桥,凤凰桥小学也随之改为红光桥小学。后来,小学升级为合肥市第四十中学,直到2009年坝上街改造才搬走。 

    关于“八蜡祠,凤凰拜朝”主要是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从前八蜡祠周边的姑娘们大都心灵手巧,每年的七夕晚上,都要聚在一起,用七彩线秀各式各样的刺绣,然后评选出最好的一位,大家把她称为“巧手”。据说有一年刚评选完,“巧手”望见夜空天门大开,银河初渡,牛郎与织女相会了。“巧手”姑娘喜不自禁地叫了来:“快看呀!快看呀!牛郎织女会面啦!”为了不失姑娘的文雅,该姑娘不时用手在嘴上遮遮捂捂。孰知天神看见“巧手”姑娘的做派,误认为巧姑娘想要在嘴上长出胡须,便慷慨地让“巧手”姑娘嘴上就长出了许多浓密的胡子来了。 这一下可羞死了“巧手”姑娘,终日里躲在闺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以泪洗面,艰难度日,终于不堪忍受不见天日的生活,悲愤地投入南淝河自尽。那位让“巧手”姑娘长出了胡须的天神在南天门上听到了“巧手”姑娘的哭诉,看到“巧手”姑娘投河而去,深感愧疚,略思片刻,拿出一尾锦羽向巧姑娘投河的地方丢去,只见瞬间河水泛波,忽然从河中飞出一只五彩金凤凰。 凤凰每天清晨就会在八蜡祠上空飞舞,就像是在朝拜一样。 

六谷祠 合肥历史上曾经大名鼎鼎的六谷祠,至少有三个关于它地址的说法。其一是说明朝末年的时候,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攻占合肥,六谷祠毁于那次战火,地址在双岗那一带;第二种是说六谷祠是在清朝时期消失的,地址在南七;还有一种说法是六谷祠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都还存在,位于北门劳动村附近。 遍访老合肥,并且和研究道教的资深人士探讨,认为元朝时成吉思汗的铁骑征服了合肥,当地人避讳,将位于今天北门劳动村原址附近的道观元林元一分为二,分别成为六谷祠和八蜡祠。 
    关于元林元,老合肥说昔日北门劳动村那里原名道士岗,是有个道观。相传远古的时候,炎帝手下有位名叫刑天的杰出武士。合肥淮夷社会因长期战争而日渐衰败,刑天在22岁时帮助炎帝杀死了恶魔,平定合肥一带,完成了创世伟业。他生平酷爱音乐,25岁为炎帝作乐曲《扶犁》,作诗歌《丰收》,总名称为《卜谋》,作诗歌以颂当时合肥淮夷社会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 后来他又独自去与黄帝开战,战败后仍然被后人称颂为不屈的英雄。到了后世,刑天成为勇猛将士的象征,各朝各代之中都是被比喻成战斗之神。合肥千年道号元林元也是为纪念这位中国战神而建。 不过说元林元一分为二分成了六谷祠和八蜡祠,这当然只是一家之言,因为我在《嘉庆·合肥县志》里查找到这样一段记载:“八蜡庙,在余公庙北。明嘉靖年间知府龙诰建,后徙德胜门外,天启间,知县陈琯仍移建旧址。”余公庙即余忠宣公庙,是纪念合肥人余阙的,位于庐州城东。清朝龚萃肃撰写的《重修八蜡祠记》,上面也是明白无误地记载了时间、地点。 起码由此可以得知,八蜡祠与元林元是没有关系的。 

李氏兄弟的孝心 
    关于六谷祠的民间传说流传甚广: 汉朝时,合肥有兄弟二人以行医为生,哥哥李复、弟弟李岳医术高明,被当地老百姓誉为扁鹊再生,不知救活了多少条生命。但面对头疼欲裂的母亲,两位兄弟却束手无策。 兄弟俩彻夜未眠,黎明时分,正要朦胧睡去,一阵轻微的叩门声将兄弟俩吵醒。打开房门一看,是一个头梳高髻,手执拂尘的老道人。未等兄弟二人开口,老道人就唱了喏,说西王母娘娘那里有药方,可以治疗她母亲的病。接着吟唱:寻坡转涧蛇六谷,风餐露宿天水岸,迈岭登山拜仙桃,历经千苦药王归。唱完,摇头晃脑地走了。

    于是兄弟俩留下哥哥李复照顾母亲,弟弟李岳出门为母亲求药去了。 不知走了多少路,淋了多少雨,李岳在途中战胜了拦路的野兽,抵御了美女的诱惑,终于来到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前,抬头看见大片大片的桃林,每一棵桃树都高大挺拔,硕果累累。树上结的桃子又大又红,芳香扑鼻,令人垂涎欲滴。 他想起了老道人说过见到桃树时要摘一个当做药引子,于是爬上一棵桃树。哪知树皮又湿又滑,他艰难地攀爬上树,摘了个鲜红的大桃子。突然,一不留神从树上摔下来,他感到腿部一阵剧痛,仔细一看,左腿已经摔断。 正在这时,迎面来了一群婀娜多姿、光彩照人的仙女,为首的一名女子说:“真是胆大包天,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居然敢在这里偷桃吃,还毁坏树木,该当何罪?”正在窘迫间,出现一个衣着华美、和蔼可亲的老妇人,对众仙女说:“不得对客人无礼,你们先退下。” 
 老妇人正是西王母娘娘,她问李岳:“这是西天昆仑山地界,你来此有何贵干?”李岳一五一十把事情的经过叙述给西王母娘娘听。西王母娘娘高兴地说:“你真是世间至孝之人,我就这就赐药。”说完,她一挥手,一个仕女给送来了一粒药丸。 西王母娘娘问他还有什么要求,李岳说想得到药方造福天下百姓,王母笑着递给他一根铁杖,说:“你腿脚不灵便,用这根铁杖探路,先回家救母亲吧,你的要求我一定会满足的。”说完,化作一阵清烟离去。 李岳回到家乡,母亲吃下桃子和药丸立即痊愈。原先赋诗的老道士从天而降,向他们宣读西王母娘娘的谕旨,点化李复成仙。合肥地方的百姓为纪念这位跛脚药王就建了一座庙——六谷祠。 

铁拐李的药王庙 
    《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汇编(合肥卷)》的收集整理,关于六谷祠,还有一个说法是和铁拐李有关。 关于铁拐李,大家都知道他为“八仙”之首。有的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峡人。《历代神仙通鉴》称,其原本一俊伟丈夫,善道术,许多地方将他供奉为药王。 合肥流传的李氏兄弟故事其实也是与铁拐李沾边。因为铁拐李的传说非常早,但文字记载很晚,最早见诸于元剧《吕洞宾度铁拐李岳》,和李氏兄弟故事里的弟弟同名,可能就是从那里演化来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上合肥的药王庙就是六谷祠,用来纪念道家药王铁拐李。      

3.合肥市现有的寺庙庵 

明教寺 地址:合肥市步行街中段,逍遥津公园南面 

城隍庙 地址:在安徽省博物馆东北角,第一人民医院后门。 

开福寺 地址:开福寺坐落在合肥市西郊大蜀山脚下。 

西庐寺 地址:西庐寺位于合肥市紫蓬山风景区内。 

月潭庵 地址:位于合肥市桐城路21号。 

莲花庵 地址:位于环城公园西山景区南侧。 

宝莲寺 前身为二郎庙,1987年因旧城改造,迁建于此,并改名为宝莲寺。山门上“宝莲寺”三个金色大字,为原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书,佛堂中供奉观音菩萨金身塑像。寺内原住持胜海法师圆寂后现由僧尼浩莲住持。 原宝莲禅寺前有一广场,广场之中建有一个仿北京天坛圜丘的三层小坛,为对面的山上的天坛大佛做陪衬。寺前有一座三间四柱三楼的冲天柱式石牌楼。牌楼正中匾额横刻“宝莲禅寺”四字。牌坊之后,有一林荫甬道通向寺门,寺门的形式甚有特点,其下部为一高大石台,台下辟三道券门洞。石台四周有栏杆围绕,台子正中建单檐歇山顶三间大殿,华丽壮观。 寺庙为歇山顶式,房瓦熠熠生辉,有中国式的大佛堂、大雄宝殿,内有3尊佛像。大雄宝殿前有韦驮殿,后面有用泰语书写的佛教故事的大圆满觉。建筑均很新,与其说是名胜古迹,莫如说是现在依旧成为信仰的对象。几十年来刻苦经营,使今天寺宇建筑雄伟壮观,有宫殿式的大雄宝殿和庄严威武的天王大殿等。此寺提供留宿,以便游人赴凤凰山观看日出或作短暂清修。 现宝莲寺,依偎在一栋老住宅楼里。室内也很狭小,认真地供奉了佛像,但已经用上了新潮的电子香烛,既干净又无失火之虞。据宝莲寺的师父说,寺庙是在清朝时始建的,原来这个不起眼的小小寺院,到现在也已经一百余年了。寺庙原先的逍遥津的东面,后来响应市政大建设,连搬两次,搬到了这座住楼里。这栋楼里原先有很多的老居民,已经陆续搬走。 地址:位于明教寺东侧一巷内。 

龙云寺 龙云寺位处合肥市长江东路长江批发市场旁,人流川行热闹非凡。寺建于此,用意深远。于闹市中取寂静,从繁复里入幽远,不藏于深山只因在世弘法;不隐于密林但为济世救人。 龙云寺最早是红星路小学(省立医院附近)对面巷子里的大观音庵,后来九十年代因为改造,大观音庵迁出市区,到两千年左右几经流转,好不容易在后来的美容美发用品城的一个两层楼上立足下来,再后来搬到对面的新建的龙云寺。 寺内主持是慧莲师傅。 住持慧莲法师多年来致力于佛学研究,以弘扬佛教文化为重任。每逢初一、十五在龙云寺设坛讲经、举行消灾法会,早上10点半左右消灾祈福。中午11点多点斋饭。 每年举行佛七法会,前来听经者闻法者越聚越多,香火日旺,十方善男信女,逐年增多,寺庙有待扩展。 地址:龙云寺位处合肥市长江东路长江批发市场旁 

大观音庵 合肥的大观音庵由原来的红星路异地重建在合肥明珠广场的石门路附近现在也是安徽佛教协会的办公所在地。 地址:合肥市经济开发区丹霞路292号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上一篇:盘一盘老合肥的那些寺庙庵观
下一篇:下一篇:中国最早寺庙肥西白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