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经藏:开福禅寺“青年学佛社”正式开学!
时间:2018-10-10 11:02 来源:合肥佛教网 作者:admin
2018年10月9日,开福禅寺福慧书院举行青年学佛社开学典礼。开福禅寺方丈圆藏大和尚,开福禅寺监院智雨法师,礼顺法师,华如法师,同明法师和全体学员参加典礼。开学典礼由礼顺法师主持。

开福禅寺福慧书院创办于2014年10月,礼请妙安长老担任导师,圆藏大和尚任院长、界山大和尚任副院长、智雨法师任教务长、礼顺法师任执行教务长。

开学典礼上,圆藏大和尚作慈悲开示。圆藏大和尚首先介绍了安徽佛教的发展现状,然后回顾了明教寺、开福寺近年来文教事业发展历程。

受妙安老和尚委托,自2000年起,圆藏大和尚每周六坚持为净业莲社讲经,如今已经有近20年。2015年8月,合肥市佛教协会与安徽大学联合举办“首届佛教研究生班”,来自全市21座丛林寺院庵堂的住持、当家、主要执事等50位中青年法师成为研究生班学员。2016年,圆藏大和尚在开福寺开办佛学基础班,至今也已有2年时间。在此基础上,开福寺进一步开办了青年佛学社。
教务长智雨法师在发言中说:青年学佛社的开办,是合肥佛教教育事业的一个契机。合肥地区以前的居士教育,比较松散,没有系统规划。以净业莲社的周末讲经和生命关怀团的净土研习班为例来说,又主要以老年信众为主,面向青年人的佛教培训不多,这次是第一次针对年轻人开设的有建制性佛学班。以此为契机,将来有可能开设全日制的佛学班。按照寺院的规划,未来还将开设专科班、进阶班,用八年的时间,构建完整的学修体系。希望大家发勇猛心,坚持学习圆满,祝愿各位学员:开福增慧,自利利人。
书院华如法师在发言中说:福慧书院青年学佛社是一个系统的学习佛法的平台,各位学员通过辛勤的学习和考试,录取成为首期的学员,因缘非常难得。古人说: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希望大家珍惜难得的机会,努力学习,成为具有正知正见的佛弟子。
总务处负责人同明法师在发言中说:在今后的四个月时间,总务部门将尽力为大家提供良好舒适的学习环境,希望大家学有所成。
学员代表范静在发言中说:开福寺第三届佛学夏令营让我和佛法结缘,试着用佛法开启智慧人生,去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烦恼,然而却发现自己的力量非常渺小,修学的道路上障碍重重,因此发心再次走进开福寺清净庄严的道场,继续学习。身在尘世,虽然我们可能有很多的牵绊,但是想想佛陀为求开悟、六年苦行的决心,自己经历的困难又何足挂齿呢?!所以,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克服困难,圆满完成学业,为青年学佛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缘起,利益更多的人。

青年学佛社第一学期共4个月,每周二、四、六上课,课程包括:《佛学基础》、《印度佛教史》、《佛教文化》等内容,旨在帮助青年佛学爱好者,全面完整地理解佛法,认识佛教。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内容
- ·庐阳区佛教协会成立 界山大和尚当选会长
- ·市佛协法师出席德化瓷圣像暨书画艺术全国巡
- ·推行慈善理念 资助贫困学生
- ·《教弩梵音》专访著名画家吴子钧
- ·习近平邀印度总理访华 看玄奘藏经译经处
- ·拔轮回众苦 送莲友成佛
- ·皈依三宝 步入佛门——开福寺举行皈依法会
- ·设供斋天 纳福迎祥
- ·香飘天地 情暖人间—明教寺及开福寺举办大
- ·丹青载道 笔墨传心— “安徽佛教书画展”隆
- ·解行并重 克期取证——开福寺举办第七届冬
- ·明教寺于农历十一月初二日启建冬季弥陀七法
- ·合肥市佛教协会概况
- ·合肥佛教生命关怀团重阳节慰问活动通启
- ·“文达杯”金刚经书法展于9月23日在开福寺
- ·市佛协积极参与慈善周捐赠仪式 为教育奉献
- ·开福寺开展慈善周活动 慰问社区特困家庭
- ·生命关怀团举行培训 演习助念流程
- ·十种念佛方法
- ·作梦的原因如何,梦有预测能力吗?
热点内容
- ·2019年(己亥年)安徽省巢湖相隐寺传授男众
- ·弘扬佛法,培育人才:2018合肥市佛教讲经交
- ·关于认真组织收看十九大开幕式的通知
- ·巢湖相隐寺全堂佛像开光、界山大和尚荣膺方
- ·苏州重元寺寒山书院、灵岩山佛学院法师来我
- ·开福禅寺农历二月十九皈依法会通知
- ·开福禅寺举办灯谜游园会 庆祝元宵佳节
- ·祈福新一年,我市佛教寺院与广大市民欢度春
- ·开展春节慰问关怀 温暖佛友心
- ·关于举办安徽省第二届佛教界书画展的通知
- ·合肥明教寺“弥陀精进佛七”法会通启
- ·普利十方 明教寺举办地藏佛七
- ·盛世重光 明教寺举行开放仪式暨妙安长老百
- ·合肥开福禅寺隆重举办男众部三坛大戒传戒法
- ·2016年合肥市开福禅寺传授男众部三坛大戒法
- ·合肥市佛教协会三届十九次会长会议今日召开
- ·开福禅寺第三届水陆空大斋胜会薰坛洒净
- ·开福禅寺第三届水陆普度大斋胜会通启
- ·明教寺举行丙申春季清明节孝亲追思三时系念
- ·合肥明教寺百年维修大雄宝殿上樑法会隆重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