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欢迎光临:合肥市佛教协会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菩提学苑 > 传统美德 >

有位高僧名智者

时间:2019-09-23 20:26   来源:原创   作者:晏弘

有位高僧名智者

作者:晏弘

    智者大师(公元538年农历2月16日——公元598年农历11月24日),俗姓陈,字德安,法名智顗,是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经》传入中国以后开宗明义第一人,创五时八教、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开创了天台宗(又称法华宗),被隋炀帝杨广(时为晋王)封为“智者大师”,有“东土释迦”、 “东方佛祖”之称。

    智者是位传奇高僧,一生经历五朝即南梁、西魏、北齐、南陈、隋朝,与四位皇帝即陈宣帝、陈后主、隋文帝、隋炀帝结下深厚佛缘。智者一生弘扬菩萨戒,著有“天台三大部”即《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及四教义等著作,“造寺三十六所,大藏经十五藏,亲手度僧一万四千余人,造栴檀金铜素画像八十万躯,传弟子三十二人。”

    智者的祖上世代为颖川(今河南许昌)望族,公元318年,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王朝时,北方战乱仍频,陈氏一族逃难迁往荆州一带,风雨飘摇200余年,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农历2月16日,智者就出生在荆州华容茅穗里(今为湖北公安县毛家港镇),“生则目有重瞳。如舜之相。”

    智者的父亲陈起祖,“学通经传,谈吐绝伦,而武䇿运筹偏多勇决”,梁武帝第七子萧绎在荆州登基称孝元帝时,拜为使持节散骑常侍益阳县开国侯。母徐氏,温良恭俭,偏勤斋戒。智者从小入私塾学习儒家经典,受母亲的影响和熏陶,诵读佛经,七岁时喜拜寺庙。南北朝时期兵乱混战,烽烟四起,梁孝元帝身死国亡,荆州被西魏所灭。父母已丧,亲戚离散,十八岁的智者与兄陈针辞别,经都督王琳介绍到湘州果愿寺法绪学佛,两年后师从慧旷禅师学律,受具足戒,法名智顗。

    二十岁时到衡州大贤山潜心三年苦读佛教经典,钻研《法华经》,开始涉及儒、道、佛教的比较研究。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法家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智者提出“人之初性本善恶”。

    二十三岁到河南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大苏山拜慧思禅师为师,“当是之时,北属周国。南乃陈齐,三方各据,皆有戍守,兵刃交横,而能轻于生、重于法,忽夕死,贵朝闻,涉险而去。”

    初次拜见,慧思大师就对他讲:“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智者大师“经二七日,诵至《药王品》,诸佛同赞:‘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到此一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智者从此精研佛典,代慧思大师开坛讲法,慧思大师有末法思想,有一天说:“吾久羡南衡,恨法无所委,汝粗得其门甚适我愿,吾解不谢汝缘当相揖,今以付属汝,汝可秉法逗缘,传灯化物,莫作最后断种人也。”

    三十岁遵师嘱,入金陵,居瓦官寺开法华经题,弘法八年,讲《大智度论》,说次第禅门。信众多,而得法者少。

    三十八岁率弟子入天台山隐修,十年间,农禅结合(比百丈怀海提倡的“农禅并举”早200余年),置寺度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法会,报父母养育之恩。建立放生池,智者是佛教史上最早倡导放生的高僧。陈宣帝割始丰县租税给智者作养徒的费用。在此期间,智者提倡止观双修,止就是定,观就是慧,定慧双修,可见佛性,入涅槃。开创“一念三千”、“圆融三谛(即空即假即中)”的思想体系。隋文帝给智者诏书里说:“朕于佛教敬信情重,昔周武毁法,曾发心立愿,必许护持。及受命于天,遂即兴复。”并谓“希奖进僧伍,固守禁戒。”

    四十八岁奉召入金陵,住灵曜寺,陈后主请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又讲《仁王般若经》,慧暅、慧旷、慧辩等名僧都奉命参加讨论。后移居光宅寺(此乃当年梁武帝舍宅为寺),讲《法华经》,弟子灌顶随听随记,录成《法华文句》。此后所讲经义,多由灌顶笔录成书。陈后主祯明二年(公元588)冬,智者预知金陵非久居之地,藉以参礼慧思禅师灵塔为由,率其弟子向荆湘出发,欲至庐山卓锡。智者沿江西上,路过浮山,惊诧于奇峰怪石、巉岩幽洞,崖嶂壁立,关口险隘,创立浮山寺,自为住持。

    公元589年正月,南陈亡。智者往庐山隐修,路过彭城,忽梦老僧曰:“陶侃瑞像,敬屈守护。” “陶侃瑞像”就是指东林寺的金文殊。那是陶侃(即陶渊明曾祖)当年在广州作刺史时,看到大海里面放光,即派人将金文殊捞起来。之后陶侃在武汉又做地方官,将金文殊供在了武汉的寒溪寺。以后他又调到其他地方去,就想把这尊金文殊带走,结果沉到水里了,捞不上来。多年后,慧远大师拿着香炉在江边祷告,金文殊浮了上来,于是慧远大师就将金像请到东林寺。智者得到这个梦,明白要去守护金文殊,来到了东林寺。当时浔阳一带的寺院全都遭受了战火的破坏,唯有东林寺很安全。智者首次上庐山东林寺之前夕,也曾梦见慧远大师,慧远大师请智者护持东林寺。        

    五十四岁,值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晋王杨广为扬州总管,三番遣使到庐山坚请智者到扬州传戒,杨广于金城殿设千僧会,为其赐号“智者大师”,智者为杨广授菩萨戒,尊杨广为总持,此后,智者与杨广常有书信来往,智者劝杨广戒杀戮,善待众生,尤其目睹陈朝灭后“京邑诸寺诛毁略尽”,他给杨广写信善待僧人,要求度僧,说:“从前北齐某帝,见负炭兵形容憔悴,慜其辛苦,放令出家,唯一人愿去。齐主叹曰,人皆有妻子之爱,谁肯孤房独宿,瞪视四壁,自弃在山林。”杨广在回信时也说:“江南兵后,寺塔多毁,故借废寺木材以为它用”,愿日后修复。

    隋开皇十二年(592)二月,智者回故乡西行,晋王杨广亲临江边送行。智者再上庐山,闻风而恭迎者甚众。慧远大师之遗迹——东林、峰顶二寺近驿道受战乱影响,不再清净。三月,智者请晋王杨广为东林寺、禅阁寺、峰顶寺等庐山三寺护法,得许。智者庐山之行对天台宗、净土宗影响深远,“庐山烟雨浙江潮”。智者还于当阳县玉泉山创立玉泉寺,供奉关公塑像,讲摩诃止观,听众千人。此后两年(593—594)在玉泉寺讲《法华经玄义》和《摩诃止观》。过岳州时为刺史王宣武授戒法。

    隋开皇十五年(595)春,智者五十八岁,受晋王杨广之请再下扬州,撰《净名经疏》,九月率领弟子们回到天台山,重整山寺,种植护生,习静止观。60岁值隋开皇十七年即公元597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晋王杨广遣使高孝信迎智者相见,途至石城新昌石像(今大佛寺)前病发,端坐入灭。 “行至石城,……,听《无量寿》竟,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能改悔者,尚复往生。况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实不唐捐。梵音声相,实不诳人。’当唱经时,吴州侍官张达等伴五人,自见大佛倍大,石尊光明满山,直入房内。”

    临入灭前,有弟子问智者大师的修行境界,大师呵责说:“懒人,自己不好好修行,偏要问别人的修行境界。”最后,智者大师还是告诉大家:“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是五品位耳。汝问何生者,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
智者口念弥陀、般若、观音即般舟三昧,入灭后,跏趺安坐在外十天,全身就象下了雨一样,不停地出汗,时有众多在家出家人,专程前来烧香散花,顶礼膜拜。

    智者圆寂之前,有遗书致晋王杨广请度僧,“今天下旷大,赋敛宽平,出家者少,致僧徒寥落”,晋王杨广得知,五体投地,悲泪顶受,为智者设千僧斋,立国清寺,此寺是依据智者亲手所画的样式所建。智者开创天台宗后,想建一寺庙,作为正式祖庭,但限于资金,迟迟不得动工,他在临终遗书中说:“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晋王杨广见书后,极为感动,便派司马王弘监造国清寺,初建的国清寺寺址在现今大雄宝殿后面约100米处的八桂峰前山坡上,寺门不是南开而是东开,有“步至佛寺不见寺,停立门前门何处”的寻幽之美,另外寺建在“八桂峰”南麓,风水龙脉正好通过国清寺的中轴线,前方不开门而建照壁,可锁住风水龙脉,保证国清寺长盛不衰,当年智者修持和创建的十二道场,多数在东北方向的天台山中,寺门东开表示对智者的崇敬,同时寺门东开也有“紫气东来”一说。智者定慧真身塔院,位于国清寺北5公里处的佛陇岗上,专为守护智者灵骨而建。

    《国清百录》中所收晋王杨广文书《王遣使入天台建功德愿文第六十七》中说:“临终自说所得,今闻侍者所书,巨有异相,称我位居五品弟子,事在《法华》,十住信心诚,文具《璎珞》。于是空声异响,遍满山房,索批大衣云,观音来至。验知入决定聚,面睹弥陀”。又《王答遗旨文第六十六》中载:“居世同凡将欲泥洹,现稀有事。五品十信已自皎然,弥陀观音亲来接引”。

    公元605年即大业元年,晋王杨广登基是为隋炀帝,改僧寺为道场,改道观为方坛,严僧戒,为智者再设千僧斋,度四十九人出家,施寺物二千段,米三千石。公元610年即大业六年,隋炀帝又为智者设千僧斋,度一万人出家,施寺物一千段,亲斋僧,人绢一匹,次年再施寺物五百段。智者与隋炀帝的一段殊世佛缘成为千古绝唱!

 
参考资料:
1、《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国清百录》(门人灌顶 著)
2、《唐代佛教》(范文澜 著)
3、《隋唐五代佛教大事年表》(张遵骝 著)
4、《智者大师》纪录片(夏雨清 等撰稿)
5、《安庆禅宗图说》(黄复彩 总编,余世磊 主编)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上一篇:潘石屹:真理与迷信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