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欢迎光临:合肥市佛教协会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正文

《巢湖志·名胜古迹》

时间:2013-10-07 20:16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阅读:
    第七章 名胜古迹
 
  一、湖上景区
  
    1.姥山
  卓立湖心,四面环水、身披松竹、常年青郁,塔高入云、水阔远天,如青螺浮水,似蓬莱仙界。
  姥山为1亿多年前的燕山期晚侏锣纪毛坦厂组安山质火山岩和黑石渡组的红色砂砾岩组成。山高105米,面积0.86平方公里。山呈椭园形,远看三山,近瞧九峰。古人笔下,山中“居人淳补,外户可以大开”,若是阳春三月,山上“桑麻楚楚,四面桃花,水天一色,正不辩山之为姥矣”。
  山距湖北岸的中庙3.5公里。姥山的春天,枇杷花香四溢,桃李盛开满坡。绕过碧水池塘,穿过林中小道,可听到百鸟啼歌,松风号鸣。脚踏在山脊上。发出咚咚声响,如槌击鼓,伴奏而行,自然成趣。山上有古塔、古庙、古船塘。登上塔顶,风吹入塔,八角系铃发出叮铃清响。放眼望去,顿感“万家出其下,平湖顾盼窄”, “合舒庐巢山百幅,到此终觉群峰低”。蓝天白云,倒映湖面,湖天同彩;800百里巢湖,微波起伏,百舸争流;7里东岸,古庙迎湖雄立;环湖四境,湖光山色,尽收眼底。1982年,山上新建“望姑”、 “虎山”、 “望姥”3个亭子。在“望姑亭”上,北看姑山孤立水中,时而朦胧,时而清晰,似随波飘移。若是乘舟环湖而行,“船移峰屡变,岸远水无边”。湖中观山,山随船移,船走形变,景致又是别样。当代文豪郭沫若趣题此山曰:“遥看巢湖金浪里,爱她姑姥发如油”。 
  
    文峰塔
  
    耸立于三山之中,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当时流传“姥山尖一尖,庐州出状元”的民谣。庐州知府严尔珪为了应证此谣,主建该塔。只建四层,就因明末农民起义而辍工。相隔近250年后,即清光绪四年(1878),李鸿章主持续修完工。塔身由条石垒砌而成,八角飞檐和塔顶均系砖瓦砌盖。塔共7层、135级,高51米。塔门刻有“云梯”二字。二层门顶刻有吴毓芬的姥山歌,清晰依旧。塔内砖雕佛像802尊,李鸿章、刘铭传等所题石匾25幅。塔中四壁假门。塔是为显赫人文而修,故名文峰塔。传说,登塔可更清楚地看到儿山(即孤山),所以又名望儿塔。
  
    圣妃庙
  圣妃庙原为祭祀主湖女神的古庙,始建于晋朝。唐罗隐诗中有“临塘古庙一神仙,绣幌花容色俨然”,即指此。清末随续建文峰塔重修,命名“巢湖古庙”。目前正在整修,还原名“圣妃庙”
  
    古船塘遗址
  在山南侧,旧称“南塘”,是天然避风港。元末俞通海等率水师结寨姥山时修建。船塘全用石头垒成,历经500多年的风摧浪击,依然可见。
  
    鞋山
  距姥山西侧不远的水中,有两块巨石,两石相隔无几,形似木履,故称作鞋山。
  
    2.中庙
  中庙位于湖北岸的中庙镇,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庙。因庙处于合肥至巢县(今巢湖市)之途中,故名中庙。也作忠庙,又称太姥庙、圣妃庙。后来也祭奉碧霞元君(传为泰山玉女)。
  中庙初建于汉代,以后或毁于兵燹,或废于失修,历代屡废屡修。后唐龙纪元年(889)重修的庙宇,“鸳瓦搀空,虹梁用状,妙臻土木,美极丹青” (邢湛夷《重修巢湖太姥庙记》)。南唐保大二年(944)再修,共6徘24间,“丹脸桃红,双眉柳绿”的太姥神像“立于宝室,列倍位于香坛”。 “整个庙宇“状如画出,莫不梁横螮,瓦叠鸳鸯,丹楹将尽斗争妍,刻桶与雕檐斗耀” (章震《重修巢湖太姥庙记》)。元朝将庙基圈拱成桥,称“整背洞”,在洞上建殿。清时庙有“杰阁,有拜殿,有亭,有栏榭”。咸丰四年(1854)毁于太平军。光绪十五年(1889)李鸿章倡募重修,分前、中、后3殿,70余间,后殿藏经阁3层,窗开八面,四角飞檐,角角系铃。民国十年(1921)加以装修,“宫内前后二殿,皆焕然一新”。民国十三七年(1948)底,后殿因火灾被毁,仅存前、中两殿及厢房。1986年,庙外部整修如新,殿内壁梁壁画也更彩换颜。
  “飞楼杰阁踞矶巅,庙貌巍峨一洞天。形势宛成丹凤穴,经营莫误赤乌年。”古中庙南北向座落在湖北岸的石矶上(矶呈朱砂色,突出数十米伸入湖中,形似飞凤,称凤凰矶)。古庙横峙湖岸,凌空映波,殿高压云。庙门上有“巢湖中庙”书刻。整个庙宇楼阁重檐飞出,似丹凤之冠,在晚霞的照射下,灿灿生辉。古庙内殿供神龛,梁描神鬼,廊画天兵,壁横匾额,柱竖楹联。匾额题誉有“凤凰仙渚”、 “天然大观”、 “湖山揽秀”和“镇锁庐阳”等等。过去传说南有九华,北有中庙。庙前繁华异常,庙内常年香火旺盛,巢湖南北,男女老幼“拜视于庙者,肩背踵趾接也。”南北往来商旅,上下船经姥山“数十里外,瞻庙而拜”。
  凤凰矶数千年来,任凭雨打浪摧,岿然临流而立,如“仙乌”凌波,丹凤戴冠,飘然欲飞。湖中看矶,矶同巨盆,庙似模型,无土生树,天然一座别致的盆景。有诗称“峭壁栖仙凤,潭深隐巨鳌。”湖浪贯入桥洞,声同石钟。凤凰矶上凭栏搜胜,水波浩渺,蓬莱姥山,漂浮于水。 “云间孤塔层层现,风利于帆叶叶悬。”回首四顶朝霞,峰峦叠翠,水光山色无穷。“最爱秋来好风景,巢湖斜日看捞虾。”每当夕阳西下,放眼望去,波阔水远,湖中孤山可见可辩,姥山三峰一塔似在眼前;文峰塔右侧,悬着一轮红日,天边云绮叠彩,湖水共长天一色。湖上渔鸟飞翔,湖面上帆移影动,渔民网撤空中,一幅“夕照渔帆图”,意境完美诱人。中庙凤凰矶古往今来有“湖天第一胜处”的誉称。
  庙东侧,清末李鸿章主建的昭忠祠,风貌依旧。三殿二厢,雕梁画栋。祠南北座向,门临巢湖,祠内衙署庭院,古雅肃穆。在与凤凰矶并列的东矶上,座落一庵(白衣庵),庵内原供“观音大士”神像,为禅门女性修心养性之所。现存古庵两进。前湖后田,四周开朗,优雅恬静。
  
    3.四顶山
  四顶山,古有“庐阳一郡胜境’之说。山临湖座落,四峰相连,得名四顶。传闻古仙魏伯阳铸鼎炼丹于此,所以旧称四鼎山。山上四季翠绿,山的东、南、北三面被青山环绕,近山耕地纵横交织,西面是一望无涯的湖光。唐朝有僧人建寺于山上,宋时改建称庆和寺,明代称朝霞寺。寺门有一幅对联: “山势东来犹望蜀,湖波西下欲吞吴”。著名学者方自勉隐居此山时,建朝霞书院以授学。现在山上寺庙书院皆毁,遗址尚可辩认。
  四顶山上有“四顶朝霞”景观。相传魏伯阳炼丹山上,聚集的仙气不散,彩色可见,形同朝霞。另一说魏伯阳把仙丹遗到石缝中,丹气发出霞光。还有说是朝霞普照。清人朱弦根据实地考察,作《四顶朝霞记》说:初晴或夜露之晨,遍山的草木披挂水珠, “奇光四射,仿佛身处五色琉璃中”。四顶朝霞是“庐阳八景”之一。四顶山上有洞穴奇石、“炼丹池”等景,相传池是魏伯阳炼丹时留下的炉坑。池在西峰上,南北长约20米,东西宽15米,深1米多,池蓄山泉,终年不竭,清澈透底, “仙人洞”长3米,宽1.4米,高2米,可容数人, “伯阳井”又名“蜀井”,也在西峰,原深不见底,水清味甘。据说伯阳仙人炼丹即由此井取水,后山上寺僧也饮此水。明代加以修建,有木栏围绕。清时游人落井,遂被填塞。现可从遗迹看出当年井的外貌。“鹦鹉观天”石,在西峰山腰。两石兀立,状如飞鸟翔翅,翘首观天。距鹦鹉石不远,有两片巨石壁立,中间夹一个椭园形石球,如“老蚌含珠”。在朝霞寺遗址右侧,有石如鼓座,据说明末都御史许如兰,少时就读于书院时常坐此石,所以称“都御史座”。在书院遗址西侧,有石柱高约1米,顶端平整光滑,上刻棋盘,传说唐代高僧与友常对弈于此。 靠峰面湖有三块巨石,其中一石呈靠椅之式,恰好坐人,称“钓鱼台”。“南天门”在西峰之南,两石突立如门,西边岩下依附的一块小石,似兽面人身的天将,把守着南天门,形成了“天将守门”。
  
    二、巢湖市区风景
  
    1.半汤温泉
  巢湖市郊汤山下有泉自地下涌出,冷、热二泉合流,因而得名半汤。温泉明洁清澈,出地一般在55℃左右,内含活性元素30多种,其中每毫升含80—120埃曼的氡气,在国内少见。泉水对50多种疾病有明显疗效,尤对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病的疗效最佳。据载“凡抱疾者饮浴此汤,无不效验。"故称之为“九福之地”。
  半汤因泉而驰名,早在隋代就是人们洁身疗疾、赏景兴游的胜地。唐罗隐融情于景,为此写了一幅名联,“饮水鱼心知冷暖,濯缨人足识炎凉”。泉乡近观翠黛如画,远看巢湖波光粼粼,田园如茵,炊烟四起,连绵山坡,绿树婆娑;72眼泉水潺潺涌出,雾气缭绕,婉如白云飘浮。建国后,集泉为用,陆续兴建的干部,工人,地质,空军,电力等疗养院,设备齐全,规模可观。院里花圃方圆,林木青郁。整个建筑区,隐现于浓荫之中。疗养院院宇错落,石墙逶迤,院内“凝脂”温泉,使你有“浴罢恍如肌骨换”的轻松快感。优质的温泉水使这里成了疗养游览的胜地。
  
    2.卧牛山
  卧牛山位于巢湖之滨巢湖市中心,形似卧牛。古城区环山而建,松竹遍山,四季常青。古人誉之为“人间画图”、“天与人间作画图,甫谯曾说小姑苏,登高四望皆奇绝,三面青山一面湖。”在古巢十景中,就有牛山晚眺一景。登上此山,俯瞰全城,三面青山环抱巢城,西面是浩渺的大湖,所以有“山拥城中胜,水临城外山”之说;巢湖夕照,可看到“夕照龟饮”的画面;夕阳西下,渔船归港,由湖中进入环城河,依山俯瞰,船桅移动于两岸屋顶之上,犹如“屋内行舟”。当红日偏西,倒映在环城河中的板桥桥拱之下的水中,此时,天上一个太阳,水中一个太阳,两日相交辉映,构成了“板桥落日”美景。卧牛山现已建成一座公园,上有望湖亭、晚翠亭等观景点。
  
    3.洗耳池
  相传唐尧时,名贤巢父和许由隐居在今巢城,视做官为不道。终日以牧牛自耕为娱,养心修性。一日许由听说尧推荐他当九州长,认为这是秽言污耳,即在池中把耳朵洗了洗。恰值巢父牵牛而过,认为池水已被污染,就牵着牛到上游饮水。从此留下了洗耳池和牵牛巷。洗耳池原用甃石砌边,全名为“洗耳芳池”。池中倒影山上的大椎寺塔,形成芳池塔影一景,列为古巢十景之一。
  
    4.双井洞
  洞在市郊紫微山上。两洞口似井,直入洞底。洞为天然溶洞,洞内甬道曲曲折折,洞底跌宕不平。走在洞中,时而如履平地,时而如下九泉,时而又如登山攀顶。洞高不一,高者举头望顶,如身陷峡谷,低者匍伏方可前进。洞内流水不断,景象万千,美不胜收。一段甬道即有一厅,众厅象一串念珠相连,或尖顶如房,或圆盖似室,高低不一,大小各异。洞中一奇,是岩石造型:“老鹰啄食”,酷似巨鹰雄立,鹰头回顾,鹰嘴离壁寸许,如雄鹰反喙啄食。“天鹅引颈”,似空中天鹅,引颈翔飞。“卧羊”侧看巧似温柔可爱的绵羊跪卧,正看却是凶悍刁猛的巨雕。还有“倒挂羊羔”、“仙人指路”、“盘龙”、“蛇头”、“浮云”、“象牙”等,石景各显姿态。洞的深处,钟乳石更多,有“冰柱挂满天”,有“森林挺拔”,有“玉米倒长”,有“飞瀑直下”,有“串珠帘门”,有“空中栈道”。千姿百态,造型逼真,惟妙惟肖。
  
    5.王乔洞
  王乔洞与双井洞同在一山。该洞是江淮平原,也是安徽省仅有的摩崖窟寺艺术宝库。
  洞系天然溶洞,呈反C形,南、西两个洞口,长57.6米,宽3.3米,高3米,总面积约200平方米,洞两壁共有唐宋时期雕刻的佛像728尊,多集聚于洞口。众小佛或整齐排列,或集聚成群,有双掌合什,盘膝打禅;有垂手侍立,面壁图破;有弓膝散坐,有手藏长袖,千姿百态,各具神韵。观世音脚踏莲盘,两小仙童侍立两旁,弥勒佛笑容可掬。在祥兽麒麟上,倒骑着一个不知是神还是佛的仙界人物,而两位力士按剑站立,一派武士威风。另有麒麟、狮、虎、象、马等动物。
  众佛像中,唯有一尊观世音完好无损,面似满月,目若菁莲。其余佛像不是头无,就是面毁。传说明初朱元璋路过此地,见石壁垂藤,流泉潺潺,林木亭榭,洞中石刻佛象,栩栩如生,乃风水宝地。地灵人杰,若出能人,大明江山难保。为保大明天下,遂派丞相刘伯温到此散布谣言,说当地民众疾苦,是王乔洞中的众佛偷食了米谷,并在众佛口中投放饭团,当地百姓信以为真,出资请匠,将石佛头面全部凿去。
  王乔洞也称紫微洞,原洞前有紫微观。相传为王乔修炼成仙之所,故改称王乔洞。现洞口仍刻有“王乔洞”三字,洞顶滴水不断,洞底一线泉流。洞外藤蔓垂壁,草茵石级。洞边流泉潺潺,松风似笙。
  王乔石窟,1958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巢湖闸
  1962年巢湖闸建成后,巢湖闸的宏伟给巢湖增添了磅礴的气势。闸上的“巢湖闸”三字,是刘伯承元帅来巢湖视察时亲笔所题。大闸开闸放水时,波涛汹涌,好像脱缰失控的野马,势不可挡。升闸过船,有节有奏。船只鱼贯而出,扬帆而去。整个节制闸掩映在绿荫之中,亭榭的点缀,使这座现代建筑增添了古典风韵。导流堤,上入湖中、下伸河心,与河两岸的绿树,组成了三道绿墙,整个闸建区,人工与自然的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闸北侧,有一伸入湖中的土矶,目下正筹建湖滨浴场和娱乐场。
  
    7.亚父祠与亚父山
  巢湖市是秦末著名谋士范增的故乡。楚汉相争激烈之际,范增受到项羽的怀疑,于是请求去职回乡,不料未到彭城竟病死。范增死后,在他家乡居巢县(今巢城),建起了亚父祠。祠在县衙后面,历代的县官上任,必先入祠祭祀范增,然后再升堂执事,形成惯例。祠历代皆修,祠上有井,称作“亚父井”,古代文人,诗词歌赋题咏颇多。宋代王安石来巢时曾留了《咏范增》的诗词。现此井失修荒废。
  据载范增死后葬在亚父山,郭沫若诗中“空余孤冢在湖濡”即指此。山在市区东郊,因形似古龙旗,故又称旗山。范增生前即居住山南侧,在未出山助项羽称霸天下之前,就以好奇闻名乡里。现山上有古寺庙遗址,山下村中有两口“亚父井”。
  
    8.桀王城与放王岗
  史载商汤“放桀于南巢”,南巢即今巢湖市。据《太平寰宇记》载,桀王城在今卧牛山东北侧,是巢伯为夏桀所筑,以便监而养之,城的规模已无从考证。现城东有土岗,称放王岗。据说桀王死后即被葬在岗上。因桀王是被放逐之王,故称放王岗。
  
    9.抱书桥
  北宋哲宗年间,蔡磪、章惇等四人,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欺上压下,盘剥黎民,朝庭内外,怨声四起,人们称之为四害。当时巢县(今巢湖市)名贤吕士元上疏弹劾四凶,陈述利弊,请求皇上除害兴利,以百姓。因四害中阻,未能达诉。后又屡试不第,因愤疾人世道:“当今四害横行,民众日苦,我等与其老死田园,于世无益,不如早死”。于是怀中抱书,从桥上跳河身亡。人们把他打捞上来盾,见他仍然抱着书未放。为了纪念这位以死抗暴的志士,人们就称那座桥称为抱书桥,并在桥旁建了“抱书庙”。
  抱书桥原本为木质结构,直到三十年代才改成单孔石桥。桥长约9米,宽约3米,桥墩系巨石垒砌成,桥面由石板铺垫。桥两端原各有一座石狮,威武轩昂,雄立桥头,后被日本侵略军劫走。现石桥仍在,位于巢城东约二里处。
  
    三、沿湖风景
  
    1.牡丹花、仙人洞
  “笑他仙境红尘扰,峭壁犹开富贵花”。巢湖南岸,群峰雄峙。银屏山挺拔其中,山下有一块谷地,谷地北壁犹如刀削斧劈,高约五六十米,陡峭似屏。壁间岩石峥嵘,怪松盘节,壁上一株牡丹扎根石缝,花下岩上刻有“银屏奇花”四个遒劲豪放的大字。每逢谷雨前后,牡丹吐苞开放,奇葩妖妍。相传“花开三枝主干旱,花开五朵兆丰年”。花开时节,观赏者络绎不绝。
  牡丹花下有一洞,称仙人洞。传为吕洞宾修炼成仙之地。洞共有二个。一谓白龙洞,又称亮洞,入洞百米,有座天窗,也叫“天台”。扪壁直上,即到“天台亭”。洞中钟乳分呈,千姿百态,有似宫灯高悬,有若群雁横掠夜空,有如雄鸡唱晓。洞中厅连厅,洞接洞,层层梯阶,伴着潺潺流水;另一洞叫乌龙洞,又称黑洞,洞中钟乳形态各异。进入洞中,左侧的钟乳与池水映辉,琳琅满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石,形若卧狮回首张望,即是传说中的“玉狮守仙府”。洞中有“二龙戏珠”、“青蛙跳水”“仙人田”、“仙人桥”、仙人井”、“仙人钟”、“仙人鼓”“仙人灶”、“仙人楼”等自然奇观。洞外安乐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勒石门联为;“怪石如龙盘古洞,好花挂壁迎神仙。”寺前有白龙潭,潭边怪石嵯峨,潭深莫测,终年不涸。潭边有“金鲤戏荷”。寺南有“药师档”,相传为八仙采药的地方,竹木麻茶,阴森浓密,山石嶙峋。档下有“落星塘”,传说为星星降落形成。塘边山村幽静,塘中波光粼粼。塘下泉水叮咚,溪桥交错。现安乐寺前,新建一座两层的观花楼。
  银屏山上,古龙兴寺原有99间半建筑,素有“北九华”之称。现爱国华人捐款修复一座大殿。
  
    2.笑泉
  笑泉在湖南岸的笑泉行政村,距湖约10余里。泉系天然泉眼,水清甘冽,泉底卵石如珠,泉周用山石垒起。旧志载:“人笑语喧哗,则琼珠上泛,倍觉喷涌”。“人默泉无声,人笑泉大涌”。
  笑泉,一名吕仙泉,传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飘游四海,一日来到此地,山青水秀,使他流连忘返,忽然觉得口渴难忍,于是拔出宝剑,就地一点,呼声“酒来”,剑出酒涌。吕仙饱饮之后,更觉胜过琼浆玉液,高兴得哈哈大笑。酒泉听到笑声,便流得更加欢畅。
  
    3.南北龟山 
  “一拳中立象龟头,下瞰平湖俯碧流”。在巢北岸,有一座山伸向湖中,山形酷似巨龟,
  称北龟山。
  北龟山在巢湖市东侧,近湖口,高126米。山与湖南岸的桃溪嘴(今张家户)隔湖相对。桃溪嘴远看如长蛇蟠踞。山嘴一南一北,向湖中伸延,形成了龟蛇锁长湖之势,所以古代称龟山为一府要镇。
  北龟山不高,登上山脊,鸟瞰大湖,只见万顷之波到这里陡然收缩。湖水东拥而去,令人有湖势自西天倾泼而来之感。由此南望,银屏山起伏绵亘,白云缭绕,却又是一番景象。夏秋的傍晚,由西而望北龟山,可见湖水由近而远,逐渐开阔,西边天云如幕,红日如球,徐徐落入水中。左侧的银屏山如屏似障;右侧的龟山,“龟颈”向水中伸去,恰似干渴已久的神龟酣饮湖水。
  南龟山,在湖南岸,距湖3公里,形状也酷似巨龟。山上原建有文笔峰,与北龟山龟头相对。两龟山各建一阁,可清晰对望。
  
    4.楚歌岭
  巢湖南岸散兵镇的东南,当地有项羽兵败楚歌岭的传说。
  
    5.“三上将”故居
  著名的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张治中和共产党的李克农将军,合称“巢湖三上将”,他们的故乡都在巢湖北岸。冯玉祥将军的原籍为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张治中将军祖籍为巢湖黄麓区洪家疃。现在冯、张将军的故居,已被整修一新。
  
    6.丁汝昌墓
  丁汝昌,清末爱国将领,早年生长在巢湖南岸的汪郎中村。中日甲午战争中,力主出击。在威海卫海战中誓死不降。死后遗体运回故里,安葬在湖南龙骨山侧的小鸣山顶。墓地背靠青山,面向巢湖,四周环境幽静,自然风光优雅。
  
    7.东关偃月城
  “雉堞何年筑,辛勤此用兵,至今濡坞水,犹作夷城声。”东关偃月城,建于三国时期,当时巢湖是魏吴交界之地。东关是巢湖口,魏吴两军屡战此地。汉建安十七年(212)吴将吕蒙临水建坞。东吴黄龙元年(229)至次年,吴将诸葛恪在濡须河石梁上筑大堤,即东兴堤、隔濡须水与七宝山的西关相对。并在七宝、濡须两山沿河修筑两城。两城形同新月,称偃月城。东关偃月城北控巢湖,南扼长江,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东关西北端,有一高墩,地势雄峻,前临濡须水,后靠濡须山。传为吴魏对垒时的“点将台”。再往北有“散马滩”,说是孙吴练兵和牧马的地方。
  
    8.银山猿人遗址
  1982年4月,在银山发掘出一块残缺的猿人枕骨化石。经过考证,断定它是一个青年猿人的枕骨。这块枕骨比北京猿人枕骨骨壁稍薄,园枕较弱,曲角略大。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安徽文物工作队的考古工作者,根据层次考查,猿人当生活在更新世中期,距今约三、四十万年前。1984年,发掘出一块较完整的猿人上颅骨化石。这块化石是上颌的左半部,带有前臼齿和百齿。鼻腔底部和硬腭部分,形态特征清晰可辨,推测距今有20多万年。该猿人被命名为“银山猿人”。
  银山位于湖东南,属巢湖市岱山乡银山村,离湖约5公里。山高16米,实为石岗,呈馒头状,是石灰系灰岩构造,猿人化石发现在山上溶洞中。在溶洞和岩石的表层,还有许多含有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堆积物。
  第一次发掘时,发现溶洞堆积物自下而上分为五层。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一至三层有四棱嵌齿象、剑齿象、剑齿虎、似豺、鬣狗、长鼻三趾马、马、貘、猪和牛等,其中有距今已100多万年前的第三纪残存种类;第四层有豹、貘、猪和麂;第五层有中国鬣狗、豺、熊、马、貘、犀牛、肿骨麂、猪和牛, 距今三、四十万年。猿人化石就在第四层上端,接近第五层。第二次随同猿人上颌骨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也有肿骨麂、中国鬣狗、豺、熊、剑齿象、猪、牛、貘、犀牛以及獾等十多种。
  银山猿人遗址和邻近的和县猿人,为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早期人类演化、古猿人的南北差异,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8.神墩文化遗址
  这是传说中神人居住过的地方。为高约5米,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的高台土墩。
  神墩文化遗址的表层,布满了陶片和瓦砾,已经考古发掘的是暴露的部分。文化层层次清楚,共分三层。第一层厚30厘米,属于耕土。第二、三两层厚40厘米,所发现的陶片数量大,按颜色分红陶、灰陶、黑陶三种;按质地分泥质、夹砂、印纹陶,其中夹砂陶最多。片的厚度不一,薄的不足3毫米,厚的近1厘米。陶纹主要是绳纹和堆纹,以及各种类型的印纹。从陶片分析,陶器有鬲、鼎、豆、盆、罐、碗等七、八种。从发掘的大量鬲足和鼎足中,发现有的鬲足内还有水锈的痕迹。另外,附近农民也曾发现过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各一把。经过考证,这里是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村落遗址。
  神墩文化遗址,在湖南岸,位于巢湖市槐林镇东侧,遗址尚来完全发掘,已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点,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四、巢湖四邻胜景
  
    1.昭关 在湖东含山县,是古代著名的关隘。相传伍于胥自楚国逃亡吴国曾经此关,一夜急白了头发。关上有祠,旁边有昭马泉。 
  
    2.褒禅山 在含山县城外,以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而闻名。山中华阳洞,王安石曾有详细的游洞描写。
  
    3.梅山 在含山县东,传为曹操军马望梅止渴处,山上多黄梅。王安石有诗“将军马上设良谋,遥望青山指梅处”。
  
    4.霸王庙 又称项羽亭,在湖东和县乌江,始建于唐,为纪念秦末西楚霸王项羽。
  
    5.陋室 在和县城,唐文学家刘禹锡居此,并写下了名作《陋室铭》。
  
    6.龙潭洞猿人遗址 在和县东。1980年发掘出猿人化石,包括一具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头盖骨,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7.米公祠 在湖南无为县城,又名宝晋斋。为宋代四大书家米芾藏帖处。内藏历代文人收集的晋唐以来名家碑刻百十方,祠中有“石丈”、“墨池”。
  
    8.黄金塔 在湖南无为城郊。建于北宋,9层青砖结构,6角形,高33.3米。
  
    9.周瑜墓 在湖西庐江县城东,是东吴名将周瑜的墓葬。
  
    10.小乔墓 在庐江县西,与周瑜墓相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