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欢迎光临:合肥市佛教协会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菩提学苑 > 佛教观察 >

抄经防治老年痴呆症原理分析

时间:2013-07-10 08:47   来源:道德知音网   作者:admin
            
      
        2006年01月17日,人民网―《生命时报》发表了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邓晨的一篇题为《日本东北大学研究发现:抄经文防痴呆》的新闻报道。抄经的神奇作用,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老年工作网也进行了转载:
 
       日本是一个老龄化社会,在如何防止老人痴呆上进行了很多研究。据日本《每日新闻》近日报道,抄写经文能起到很好的防止痴呆的作用。
 
抄写经文在日本被简称为写经。写经防痴呆,是日本山口县一个老人院的护士们发现的。一些信奉佛教的老年人经常在老人院里抄写经文,并将其作为一种兴趣。护士们发现,这些老人普遍显得精神好、记忆力好。
 
此后,日本东北大学教授川岛隆太带领研究生,对1000名老人进行了测验,记录了他们在做各种行为时的大脑血流量。研究人员以老人在做简单的事情时为基准,大脑活跃时为正3,而大脑休息时则为负3,共分为11个等级。结果发现,老人们在写经时,前头叶和头顶叶的活跃程度都达到了最高数据的正3。而过去普遍认为的,猜字谜等有利于防痴呆的方法,在测试中并没有取得较为理想的分数。
 
川岛教授介绍,老人抄写经文不仅能运动大脑,还是一种心灵抚慰,对于老人保持优良的生活态度有益。信佛教的老人在写经前都注意洗手、清洁桌面等,都是良好的卫生习惯。而写经时,他们都比较集中精神,这是老人平时很少能出现的全神贯注使用大脑的情形。
 
在心理上,老人感到自己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能保佑子孙平安,他们的内心感到充实快乐。因此,研究人员认为,从各方面来说,抄写经文有益于老人的身心健康。据悉,很多日本百货公司已在广大老人的要求下,开发了“写经文防痴呆”的配套产品销售,包括适合老年人用的大字体的经文、毛笔、宣纸等。
      
       道医原理简析:
 
所谓的“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种原发性退行性脑病,西医指的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状态下,记忆、思维、分析判断、视空间辨认、情绪等方面的障碍。
 
其特征性病理变化,为大脑皮层萎缩,并伴有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β-AP)沉积,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tangles,NFT),大量记忆性神经元数目减少,以及老年斑(senileplaque,SP)的形成。目前,医学界尚无特效治疗或逆转疾病进展的治疗药物。这是当前医学对老年痴呆症的定义。
 
现代西医学认定为老年痴呆是大脑性疾病。且看传统中医和道医是怎么认知心脑及其功能。
 
       抄经的生理功用:
 
为什么老年人在专注于抄写经文时,会改善大脑濡养状态呢?其中的机理还是离不开传统道医所揭示的原理。
 
古人将学习经典的方法,分为四大类:“目治”,“口治”,“心治”,“手治”。
 
这四大治学的方法,充分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功能相关,充分体现出一个“动”字,也就是要求动眼、动口、动心、动手。四动合一,启动大脑额叶区左右双侧的“布鲁卡区”。
 
    “目治”:就是动眼阅书看字;
 
    “口治”:就是动口出声朗诵经典;
 
    “心治”:就是动心印心而心领神会;
 
    “手治”:就是动手书写抄录经典文字。
 
经典的学习和掌握,离不开“目”、“口”、“心”、“手”整体的综合全面运用。抄经,对身心的多重调节作用,不仅仅只局限于老年群体。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掌握,离不开“目”、“口”、“心”、“手”整体的综合全面运用。经典诵读中的书声朗朗而入耳,清泉潺潺而出心,通过动口而达到动心的宝贵方法,是学习和掌握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关于诵读心法,《德道经》中已有专题阐述,这里重点探讨一下“手治”学习方法——抄经。
 
“抄经”,伴随着人类文字书写的发展,其历史由来已久。抄写文字与人身心的关系和作用,古人多有著述。
 
宋易理名家邵雍,在《梅花易数》第四卷《指迷赋》中,写到:“言,心声也;字,心画也。心形如笔,笔画一成,分八卦之休囚,定五行之贵贱,决平生之祸福,知目前之吉凶。富贵贫贱,荣枯得失,皆于笔画见之。”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写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唐太宗李世民:“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
 
虞世南《笔髓论》:“心为君,妙用无穷,故为君也。手为辅,承命竭股肱之用故也。”
 
“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澄心运思至微至妙之间,神应思彻。”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指出:“手是人类外在的头脑”。中医也有“十指连心”、“心脑相通”的生理解释。抄经过程中的得“心”应“手”和“心灵手巧”的实现,需要眼睛观字在先,手描摹字形随后,心感体会,默契神会,大脑同步复制转录文字的全息信息,并且将经文的全息影象和全息能量以传导的方式,复制灌输到全身的细胞之中。因此,抄经过程也是眼与经合、手与经合、心与经合、脑与经合、经与人的调适应合过程。
 
古人在抄写过程中,发现抄写内容可以作用和影响人的身心。因抄写内容的不同,作用于身心的结果和效用有明显不同。抄写经典,能净化身心,这也成了书法界的共识。
 
因此,历史上有成就书法家多有经书作品广为传世。如:王羲之书《佛遗教经》和《黄庭经》;张旭书《心经》;柳公权书《金刚经》、《心经》等。抄写经典,对他们艺术成就的熏陶和营养作用不可忽略。
 
       佛家素把抄经看作一种修行,认为抄经可以净身心,增福慧,消业障,惠及冥界众生。恭敬和认真地抄经,同时启动了后天的意识这个后天之主,并且调动了心灵之窗的眼睛,而眼睛又直通于肝脏,它是肝脏的外窍;另外,动手还启动了身形的参与。抄经过程,是对后天系统的一种宁静、祥和的整合过程,也是对慈悲心的培养。抄经过程中,经文的信息和能量,通过眼和手,向体内传输,也是一个上善治水的过程。其中,也具备着调形、调心、调息等功效。
 
我们都知道,画家书法家的创作,具有宁心定志的功效。抄经,面对的是将全息方块的文字,依据自己的体悟进行再复制、转录,那么经文中的信息和能量,也就是一个同步地对心身进行作用的过程。
 
这种复制与转录,全都需要人体后天的几个关键子系统的全面参与;无形的调节、校正、规范人体后系统的功效,也就全在其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一个人全神贯注地抄经时,其作用力将会远甚于书法家和画家的创作过程。书法家与画家的创作,是一个智识与灵感悄然结合,向外表达传递自己思想和素质修养的过程。
 
抄经,则是启动经典能量和文字能量接收、回补、调节的重要过程。对身体内的作用,远远超过向外表达的作用。认真抄经,主要是获取能量回补。以此为主的同时,而调节后天智识系统。其中的微妙,在实践中全都可以逐步有所表现。
 
我们在抄经时,如果主动去捕捉和把握住这种能量的双向互动性,那么抄经既可益己,也可以惠灵、助灵,这些功用,也就能够充分展现出来,那么抄经的乐趣也就会油然而生。
 
       诵读与抄经,这两个经典实践中音声与身形“同出异名”的双重效用,会帮助我们进一步打开经典“众眇之门”的场性,步入更深一层的无为之境,与圣人居,与圣人谋……
 
来源:道德知音网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