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欢迎光临:合肥市佛教协会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合肥佛教 > 文史春秋 >

合肥老地名

时间:2013-08-02 17:38   来源:百度   作者:admin
逍遥津 
位于老城区东北角,其寿春路南大门匾额“古逍遥津”为状元陆润庠书。三国时吴、魏在此交战,耳熟能详的故事千年流传。解放初由龚家花园辟建为合肥的第一座公园,占地30多公顷,承载几代人的记忆,堪称闹市净土、世外桃源。飞骑桥、蘧庄、张辽衣冠冢、“威震逍遥津”,是其固有的老景点。如今,经历脱胎换骨的改造,津水之滨高耸起精美壮观的逍遥阁,水上横卧逍遥桥,全面介绍三国战事与逍遥津的三国陈列馆已经建成开放。逛逍遥津,发思古之幽情。  

三孝口 
当年张梅、张祝、张松三兄弟在遇火烛时以身护母棺,宁遭火焚矢志不渝,感动了街坊四邻,于是张宅所在的街被更名为三孝子街,街口建祠和牌坊。三孝口一带过去有府衙、县衙、府学和天主教堂,解放初新建在全国屈指可数的博物馆和电影院。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期,随着大规模旧城改造,三孝口发展成为市区新的商业中心区,高楼林立,街市繁荣。历史和人文在这里交汇,文化与经济在这里碰撞。不变的惟有耳熟能详的三孝口的传说。  

  百花井 
位于原市政府后门附近。五代十国时期的吴国国王杨行密是合肥历史上第一个王侯。杨行密以其武功在唐末脱颖而出,被唐昭宗封为吴王,其疆域涵盖今江苏、安徽的大部分地区。杨行密任内奖掖农耕,鼓励桑织,百姓安居乐业,市面稳定繁荣。他把爱女百花从吴山集上接到合肥城内单独建宅,百花井里百花公主每天光彩照人。如今,百花井已经消失,但“傍百花”现象却有增无减:宾馆、公寓、社居委……谁不想和“百花”结缘而多点女儿情呢?  

  教弩台 
位于金斗河(九狮河)故道岸边,系水道隘口。教弩台原“为曹操所筑,教强弩以御吴舟师”。南北朝时期在此高台上建铁佛寺,唐代改称明教寺,其“屋上井”已传世1700多年。古往今来,“剑树刀林幻来花雨”,“飙轮尘劫补种松荫”,体现了合肥人爱和平不惧战争的心态。抗战中日本人炸毁明教寺一角,炸死住持三根和尚,出家人也躲不过侵略军的炮火。今天凭吊古教弩台游览明教寺,将有“谁从古佛识真如”之感慨,红尘不难看破却独思幽情。  

孝肃桥 
横跨南淝河已近千年的孝肃桥,解放后一度曾改称芜湖路桥、延安路桥,但民意促使有关部门复名孝肃桥。旷世清官包拯是合肥的骄傲,包公事迹经话本小说戏曲曲艺乃至当代电视媒体的传播,使得包公形象跨越时空超越民族,成为刚直不阿和清正廉洁的代名词。合肥现有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和浮庄组成的包公园,已是首个AAAA级旅游风景区。而以包公谥号“孝肃”命名的孝肃桥,时刻提示我们:“直则万世之公道伸,平则天下之人心服”。  

 四牌楼 
位于“市中心的中心”(今长江路和宿州路交口)。旧时人们在这里建楼,取名奎星楼,希冀合肥文脉延续、文风昌盛、文运高扬。1928年重建的四牌楼曾名“马、王二公祠”,纪念为保卫合肥免受军阀和白俄骑兵蹂躏的马祥斌、王金韬将军。抗战初期不顾礼仪廉耻的日本侵略军炸毁了刻有“礼仪廉耻”牌匾的四牌楼。四牌楼作为当时合肥最高的建筑虽然在20世纪仅仅存在了十年,但四牌楼一带如今已成为老城区最繁华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南淝河  
郦道元著名的《水经注》中就有记载南淝河,发源于合肥西乡江淮分水岭的将军岭一带,经市区注入巢湖,全长70公里。虽谈不上源远流长,却是合肥人民的“母亲河”,可以说没有南淝河就没有现在的合肥城。从自然实体讲,“蜀山淝水”就是合肥的“形象代表”,老百姓世代择水而居,淘米洗菜,饮水灌溉。古往今来,南淝河使合肥尽得舟楫之利,多少货物贸易源于斯,多少家乡有为青年从淝上走向世界也源于斯。  

大蜀山 
登上蜀山之巅能把合肥尽收眼底。《尔雅·释山》“蜀”为独,五代时吴王杨行密在此建有行宫。“蜀山雪霁”、“蜀山春晓”和“蜀山览胜”分别是“庐阳八景”、“合肥十景”和“合肥新十景”之一,更有夏日绿荫葱郁,秋来红枫如火。山东有千年开福寺,山南有野生动物园,山西为文化陵园,山北邻安徽名人馆。盘山而上,山顶的最高建筑电视发射塔也就是合肥的最高点,远眺城区,高楼鳞次栉比,近观山野,遍地郁郁葱葱,东南天水交融处是波光粼粼的巢湖。

操兵巷 
位于今合肥市政府宿舍大院北边的一条僻静小巷。相传曹操(一说郭振)驻军合肥城中,军士到教弩台等演武厅,此小巷为必经之路。军课需要温习,于是小巷内也可见到官兵舞枪弄棒的身影,久而久之,无名小巷也有了名字———操兵巷。和平时代练兵习武虽不可或缺,但后来操兵巷一带更多的是习文的好所在。解放后这里有了以操兵巷命名的小学,如今市人才交流培训中心和广播电视大学等都把培养新时期有用的建设人才作为己任而努力操练之。  

徽州路 
1955年2月将原有的小南门街、尚节楼街(范巷口街)、兴仁里街整合,统一命名为徽州路,在它的北起点建起市政府办公大楼和市府广场,往南的范巷口陆续建成百货大楼等四座牌楼式高楼,使得“合肥后生”误以为那里是“四牌楼”。这座商业大道以其博大的情怀,向南,再向南,逐渐囊括了青年路,又连接飞机场,成为交通干道。虽然一度它改称美菱大道,但坊间还是唤作徽州路,并且复名甚至“升格”为徽州大道的呼声“逐浪高”。 

稻香楼 
在合肥老城西南角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上,略有起伏的山丘绿树中掩映着一幢幢不同风格的别墅琼楼。那里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稻香楼。不过现在这里没有稻香,当初的稻香楼如今也难觅踪影。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人民政府将稻香楼一带重新规划并加以绿化美化,建起稻香楼饭店(今称稻香楼宾馆),80年代又新建庐阳饭店,稻香楼的南面还陆续添建了安徽饭店、梅山迎宾馆等,这一带现已成为安徽省和合肥市对外接待的中心,其源盖出于稻香楼“风景这边独好”。近年来不断有民间人士呼吁,走市场化运作之路,进一步开掘稻香楼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打名人牌,打旅游牌,复建稻香楼,进而把稻香楼建成合肥的大观园。 

双井巷 
以巷内有双井而得名,曾名东风巷。据合肥地方志记载,该巷东南起徽州路,西转北至安庆路,原巷南通长江路。春秋辗转,日月递嬗,古老的双井巷一路走过崎岖坎坷,最后隐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要找到今日的双井巷可不是件容易事。记者多方打听寻找,终于在市府广场边的旮旯里发现了它的“芳踪”。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在四牌楼移动大厦和联通大厦之间,一条宽不过3米、长不过百米的无名小巷就是曾经大名鼎鼎的双井巷。在这片人声鼎沸、寸土寸金之地,双井巷龟缩一隅,无声地注视着古城的风云变幻、喜怒哀乐。在这条巷子的中段,坐落着著名的百年名校——合肥市育新小学。据了解,育新小学始建于1905年,当时为合肥县官立二小,后为纪念辛亥革命三上将之一的吴旸谷而改名为旸谷小学,解放后又被改名为双井巷小学,经历“文革”后,又起“培育新人”之意,将校名改为育新小学,一直沿用至今。  

     据育新小学的朱副校长介绍,双井巷小学是她的母校,她的童年就在这里度过,她亲睹了双井巷的变迁。在她儿时的记忆里,双井巷小巷深深,宽窄不一,散发着酒一样的清香。巷子由古色古香的青石板铺就,巷中两口古井,其中一眼已坍塌,后被填平,旁边的一眼补过似地向人们无私奉献着它的清冽甘甜。井水清澈,井栏上磨出了道道深痕,井壁上布满了青苔,这一切无声地证明着它的古老与悠久。她回忆说,当时巷子里住满了寻常百姓。1995年12月,旁边的天徽大厦破土动工,双井巷不复存在,它芬芳的历史从此消失了……   

拱辰街 
拱辰街,曾名北门街,北临环城北路,南通阜南路,三四米宽,千把米长,一条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街巷,但是它背后却隐藏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传南宋期间,庐州城很小,一位姓郭的守将来此驻守时,觉得城区太小,就把城墙往外扩展,其中扩后的北门就叫拱辰门。拱辰乃四方归向之意。查两百年前的《合肥县志》,当时在拱辰门外正北跨淝河上还有一桥,名曰拱辰桥。从清时的合肥县古城郭图中,可以醒目地看到拱辰门以及护城河上的拱辰桥横亘于城北。从拱辰门进城后有一条街巷直通城内,这就是拱辰街 ,老百姓一直称其为北门大街。 

据传,拱辰街曾是合肥最具商业气息的一条街。“老合肥”牛耘先生回忆道,解放前,这里曾是有名的香店集散地,街两边排满大小香店,前来采购香火的生意人络绎不绝。新中国成立后,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香店全被取缔,从业人员被遣散。1954年发大水时,城北那座由石头堆砌而成的拱辰桥被冲垮,后不复修建。  

    走进拱辰街,已很难看到历史的痕迹,周围建筑多是常见居民单元楼,只有一处清代建筑,现已残败不堪,临近路面的房子已被改造成为几家门面,卖蔬菜、水产品等等,里面的房子大多已成为危房,鲜有人居住。据住在院内的龚大爷称,这栋房子解放前居住着董姓五兄弟,开着一家大当铺,名震一时。几经辗转,风光不再,只有房顶上的琉璃瓦依稀可见当年的影子。  

    拱辰街成为一条小街并不久远,上世纪80年代先是在其南端的阜南路,零星地有人做起买卖,后渐成规模,并向拱辰街内延伸,日益形成集市——当时称为北门街。1997年合肥市实施“便民工程”时,对之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和规范,从而发展成了今天的拱辰街。  

三里庵及合肥老城的庵庙 
据《县志》记载,在合肥老城的历史上,先后有过26座庵庙,但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一座建于唐代的“月潭庵”,拆迁后重建的“莲花庵”、“宝莲寺”,以及有名无实的“三里庵”,其他的庵庙都已淹没在历史的烟雨之中。 

“月潭庵”,《县志·古迹志》记载:“月潭庵,在南门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重修,有邑人黄际会碑记,(旧志)唐建”。月潭庵在今天的桐城路上,坐西朝东,南距环城南路不足100米,北邻合肥师范附校南围墙。庵庙在解放初期被改造为民居,现仅存正房二间,内有住持一人,仍有一定数量的佛教徒在庵内举办佛事活动。据月潭庵内的大事记称,该庵原为一座规模较大的佛教庵堂。坐北朝南,有山门、大殿、观音殿、修道房四进。一进山门四间,两旁有哼哈二将;二进大殿六间,供奉释迦、乐师、弥陀三尊大佛;三进观音殿六间,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四进修道房四间;每进两旁各有厢房,合计砖木结构平瓦房三十多间。 

“莲花庵”,原址在合肥一中大门外东侧,庵门向南,门前有一水池,由杨巷南边绕过水池,从西头才能进入莲花庵。庵内一块石碑上记载了莲花庵的变迁,该庵始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光绪二十一年重建,是我市最早的庵庙之一。1991年长江路扩建时拆迁,后在西山景区重建,莲花庵为徽派结构,共有庵堂20间。 

“宝莲寺”位于明教寺东侧巷内,前身为二郎庙,1987年因旧城改造,迁建于此,并改名为宝莲寺。山门上“宝莲寺”三个金色大字,为原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佛堂中供奉观音菩萨金身塑像。
 
说到“三里庵”,年龄稍大一点的合肥人都知道,在老城西部,离城三里有一座尼姑庵,故称“三里庵”。在《县志·五乡区里图》上有标注,城西三里处有一地名为“三里庵”。其遗址在官亭路以西约100米、长江西路路北20多米,庵门朝东。庵外有一块石碑,记载着三里庵的建庵历史;庵门口有一对石狮子,非常精美。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发蜀山新村、建设住宅小区时,尼姑庵才被拆除,石碑和石狮子被收存于明教寺内。据明教寺90岁的住持大师介绍,三里庵建于唐代,与莲花庵为姐妹庵,但规模不大。1998年一位王姓女居士在家里——蜀山新村32幢105室重新打出“三里庵”的牌子,赵朴初先生也为其题了名,并在门前摆了香炉,继续修行,但王老居士在今年国庆前夕谢世,三里庵也关了门,至此三里庵彻底名存实亡。 

合肥的道路站牌多沿袭旧名,道路大抵用市郊或远郊的地名命名。什么二里街三里庵四牌楼五里墩六安路南七等等。但顾名思义会遭致麻烦,比如三里庵工商所在三里庵吗?不,在二里街。二里街与三里街只相距一里街远吗?不,一个在东,一个在西,相距好几公里呢。这里的站牌名除了有“美菱”和“荣事达”这样电器品牌命名之外,多带“岗”、“湾”、“塘”、“庵”、“庙”、“墩” 





(责任编辑:admin)